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夏宾)“那些想从我们身上看到中国未来的人——亲爱的父母、师长、前辈,其实我还不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能和你们分享的是,我不想做什么样的人。”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视频网站哔哩哔哩(B站)策划的演讲视频《我不想做这样的人》被爆刷。全国26所学校955名学生的心声,道出未来思考。
被称为“Z时代”的他们是中国“后浪”的代表,伴随着互联网发展长大的他们与外界的沟通对话体系也因此变化,他们有属于年轻人的困惑,但也不乏对未来的笃定和信心。
如何与“后浪”正确对话?如何塑造“Z时代”的正确价值观?这是当下社会的一道必答题。近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哔哩哔哩协办的“Z世代新传播——新时代网络传播与青少年价值观塑造论坛”在京举行。来自有关部委、高校、媒体及互联网企业界代表共50余人,围绕如何做好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塑造与思想引领工作展开探讨。
要对话也先要有了解。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认为,1995年至2009年间出生的“Z世代”是“既有全球性又有深刻民族认同”的一代人,Z世代的显著特点是“高度依赖互联网生活”,“他们通过互联网来改变命运,通过互联网来创造自己的想象,通过互联网来构筑自己的生活圈”。
“年轻人在网上把我们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称作‘史上最牛创业团队’。当代年轻人的‘底色’是什么,由此可见一斑。”B站政策研究院研究员王祚认为,Z世代的年轻人有着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尽管这一代年轻人对自己的生活和前途同样带有迷茫和焦虑,但他们坚定地爱着自己祖国。”
参会专家认为,在Z世代的成长过程中,中国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代,因此Z世代对国家的认同感很强。Z世代不仅受教育程度高,他们也能够通过网络连接全球,“他们的自信恰恰来自于自己对世界、对中国更深入的了解。”
基于上述了解该如何有效对话?直观的三维地形图展示、简洁明了的解说分析、恰到好处的音视频史料剪辑……在B站,不少的年轻up主将历史素材与新的视频技术结合,将“四渡赤水”“百团大战”“上甘岭战役”等历史经典战例生动再现,此类视频都赢得了大量拥趸。
“Z世代的青少年是一批容易泪崩的孩子,他们会为革命先烈事迹所感染,也会为抗疫英雄、外交天团所打动。做好青年价值观引领和塑造,就必须要找到与他们有效对话的方式。”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苏大鹏认为,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以更加年轻化和娱乐化的方式,迅速聚拢起了大批的青年,传统媒体和教育工作者沟通青少年的方式亟需快速“变道”和“超车”。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方毅华表示,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与父辈相比,具有去中心化、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多元性、娱乐化等鲜明特征,因此在向青少年传播的时候,必须要了解现在所处的新的语境。她说,“如果我们现在对所处的环境不够清醒的话,对于青少年的引导难度是非常大的,很难和青少年产生交流和对接。”
搭建沟通桥梁后怎么塑造正确价值观?《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创作者兼出品人、B站up主林超,对于红色题材在新时代青年团体中的传播深有体会。林超说:“引领青少年群体形成正确价值观,首先要从传播角度入手。当前网络亚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所谓的去中心化,去中心化的表现是‘梗’,被解构的宏大故事在互联网上更易具有互动性、传播性。”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则指出,移动互联网生活已成为“00后”青少年生活方式的显著特征,人类教育已经进入全域教育时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社会教育和网络教育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互联网空间在教育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加强互联网教育治理迫在眉睫。”
在讨论中,不少专家都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即在塑造青少年正确价值观方面,负责内容分发的平台机构亦应有所作为,肩负起传播正能量作品的责任。除加强网络平台治理外,与会专家还呼吁鼓励青少年发挥主观能动性,让青少年真正成为价值观塑造的主体,注重发挥自我教育的功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