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鲁敏谈“阅读”:去凝视、阅读自身的生活

2021-05-26 22:43:54 作者: 江苏省作协副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孟令洋 北京报道

“面对海量的视觉读物,我们应该有‘不读’的判断和自制,在有限的时间里给自己的脑袋和眼睛喂点好东西。”从事写作20年的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鲁敏在分享阅读经验时,告诫年轻人阅读时“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要维护我们精神的强健和有力”。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敏(徐想 摄)

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文学界党员代表围绕“百年路·新征程:文学的使命与责任”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鲁敏用鲁迅先生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和青年一代写作者共勉,鼓励大家一起来继续书写文学,传递文学的力量和美。

作品带有时代因子 和写作者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其实我不是科班出身,我最早学的是邮政通信管理。”谈起个人经历,鲁敏感慨颇多:她18岁就开始工作,先后做过营业员、团总支书记、企宣、秘书、行业记者等等,“我当时心里面一直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想法,就是想找到一条通往他人和世界的途径”。

直到25岁,鲁敏才摸索和找到了文学的这盏灯。鲁敏回忆,当年那个下午,她站在窗外看了很长时间外面的人,很多陌生人走来走去,心里突然有了一个念头,就转回去在电脑上打下了作为写作者的第一行字。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鲁敏先后出版了30多本书,获得了不少的读者,也获得了包括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等各项大奖。

“作为写作者,我们这个代际的成长和成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这是鲁敏感触最深的一点。她坦言,作为写作者,处于一个巨变的年代,从亲历的资源角度来说,是非常丰富和宝贵的,“我们这一代的写作是伴随着祖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各行各业不断创新的步伐,也伴随着中国在世界格局上不断壮大的历程来写作的。我们的作品当中,天然带有时代的因子,也镌刻着城乡巨变的很多细节”。

鲁敏说,写作表面上看起来是个体创作,但和写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我是70年代生人,从小在乡村长大,随着读书考学到了县城,到市里面,到省城,最后到北京,甚至到世界上更远的地方去,这不仅是地理的变迁,还伴随着教育、职业、社交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更进一步是跟思维、格局、视野这种维度的变化一起发生着。很多跟我同年代的人或多或少的跟我这个轨迹有点类似。

鼓励年轻人书写文学,传递文学的力量和美

当谈及跟读者和写作初学者分享经验时,鲁敏直言“我还是特别想强调阅读。”鲁敏解释,从时间成本上、体力成本上、经济成本上讲,阅读性价比特别高,简直都是“躺倒了”就可以看的,“好的阅读对于增加我们人生的维度、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有非常了不起的作用。”

当然,鲁敏认为阅读和所有的事情一样,是有选择的。那么,到底该如何选择呢?鲁敏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读一点冷书、老书、硬书,“何为冷书?现在有很多热门畅销的书,但是我觉得你可以按照自己的阅读谱系来读一些相对比较冷的书。所谓老书,当然是经过时间洗刷沉淀下来的经典,我觉得这是人类的智慧。所谓硬书,我觉得内容可能有点硬核,不是那么好读,稍微有点难为自己的读物。”

“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有时候我们也希望自己吃一点健康的全麦、粗粮或者白水青菜什么的,口感不那么理想。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鲁敏把“读冷书、老书、硬书”比作人体营养补充,建议年轻人在有限的时间里给自己的脑袋和眼睛喂点好东西。

对于写作者的建议,鲁敏给出了一个独特的观点:更广泛意义上的阅读。作为写作者来说,除了书本的阅读之外,还要对自己所处的时间、空间的阅读。鲁敏认为,所谓时间,当然就是所处的时代,空间就是所在的国度,“你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去凝视、阅读自身的生活”。

生活看上去是比较庞杂的,有时候也充满了困顿、曲折和艰辛,但是这种曲折和艰辛就饱含着文学的笔墨,也饱含着上升的力量。所以,鲁敏鼓励年轻人:你去阅读它,你就会写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