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搅乱明朝 他的养子却成明帝国抗清的英雄

2020-08-09 00:00:28 作者: 张献忠搅乱明

  现在历史上公认明朝的倒塌源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势力大规模起义,造成国家长时间糜烂于战火,以至于被外敌所乘。

  崇祯死后,朱明的王爷们纷纷受拥立,希望延续大明国祚,也就是历史上的南明,曾经轰轰烈烈,但最终因为内讧,渐渐瓦解冰消。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南明朝廷在挣扎求生时,其唯一堪称顶梁柱的大将,却本是大反王张献忠的养子。历史惯于搞反讽。当年追随张献忠消灭明军的人,后来却竭尽全力维持明朝余脉而英勇作战。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李定国,曾在很长时间里受到西南地区汉族人的缅怀和祭奠。

  张献忠的四个养子

  从目前比较能确定的史料可知,李定国生于1620年,出身比较贫寒,应为农户之子。1630年,张献忠起事,约十岁的李定国加入了张献忠的反军,并在战场上渐渐崭露头角,成为张献忠非常倚重的养子和将军,智勇双全,有“万人敌”和“小尉迟”之称。

  当时张献忠有四个比较拔尖的养子,依次为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张献忠在世时,四人均改为张姓。)其中孙可望排名第一,为张献忠手下首屈一指的战将。李定国地位仅次于孙可望。

  1644年,张献忠占据四川,自立为大西皇帝。但张献忠没有高兴多久,清兵开始进攻四川。1646年,张献忠战败而死。孙可望暂时成为大西军的首领,李定国为副,两人以及刘文秀、艾能奇带兵逃入云贵,躲避清军追杀。

  连杀两王,天下震动

  1647年(永历元年),孙可望、李定国等四人一齐称王,联合起来在云南建立了一个根据地。这个根据地里面,孙可望毫无疑问是老大,但李定国等三人也都有自己的嫡系势力。

  李定国认为自己本是大明臣民,如今强大外寇入侵,就应当与明军摒弃前嫌,共同抗清,便经常劝说孙可望联合南明。于是在1649年,孙可望致书给南明永历政权,表示愿意帮助南明政权抵挡清兵。从此曾长期威胁大明朝的大西农民军,竟成为南明永历朝的重要力量。

  1652年,清朝定南王孔有德自桂林进攻贵州。李定国请战北伐,率东路军入湖南,连战连捷,之后再进入广西,正绕到桂林孔有德的后面,打得孔有德狼狈不堪。

  孔有德乃是当时与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齐名的降清藩王,风头正劲,结果被李定国杀得大败,孔有德额头中箭,自知难逃一死,便杀掉爱妾,将珍宝置于室中自焚而死。李定国收复广西。

  孔有德一死,四藩变成三藩。后来康熙平三藩,而不需要平四藩,还要感谢李定国的功劳。

  收复广西之后,李定国又北上湖南,在衡阳大捷,伏杀清军主帅敬谨亲王尼堪(努尔哈赤之孙)。自此湖南被明军收复。李定国一年之内杀死两个知名的王爷,天下轰动。

  1654年,李定国与台湾的郑成功联系,相约东、西合力收复广东,使明朝控制的领土连成一片,之后再沿长江北伐,可复兴大业。然而郑成功的军队却未能按时进军,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最终败归。

  南明最后的栋梁

  随着南明诸帝内讧,孙可望、李定国的大西军渐渐成为永历帝最主要的军队。孙可望也成为永历麾下第一大将。然而李定国在外战功累累,名气越来越大。1656年,李定国还被封为晋王。孙可望感觉受到了威胁。

  1657年,孙可望最后决定杀死李定国,然而李定国却更得士卒之心。孙可望的部下多有倒戈,孙可望兵败,不得已带着六百余人投降清朝,被封为义王。

  不但降清,孙可望还献上了“滇黔地图”以及大量西南军事情报,使南明的地利优势丧失殆尽。清朝曾经对南明政权毫无办法,几乎准备放弃西南各省,有了孙可望的情报之后,才又有了进攻云贵的底气。(孙可望病死于1660年,也有传言说其被清人暗杀。)

  孙可望一去,李定国成为南明永历政权抗清最后的中流砥柱。

  1658年,吴三桂攻入云南,南明节节败退。

  1661年,李定国护送永历帝逃入缅甸,之后则独自率军返回。

  同年,缅甸发生政变,永历帝被新任缅王献给吴三桂,之后被绞死。

  1662年,李定国得知永历帝死,也悲愤而终。死后李定国受到西南各族的凭吊和祭祀,其葬处建有李定国祠,又被人称为“汉王庙”。

  台湾郑氏严格来说已经是独立于明朝的政权,故李定国是南明政权最后一位栋梁之臣。其在近乎绝境之下,仍坚持抵抗清兵,虽然大事未成,未能逆转朱明的颓势,但仍可称得上是一代英雄,理应受到后人的铭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