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曹丕和刘禅的才能、性格与命运

2020-08-09 12:41:59 作者: 比较曹丕和刘

    作为两大枭雄曹操与刘备的后代和继承者,曹丕与刘禅在《三国演义》中都是被作者基本贬抑、否定的角色:前者与兄弟争位,又逼汉献帝“禅让”;后者昏庸愚昧,最后降魏,葬送了父亲奋斗大半生创下的基业。与曹操、司马昭一样,他俩也各自为现代汉语贡献了成语或俗语、歇后语:曹丕贡献了“煮豆燃萁”,刘禅贡献了“乐不思蜀”,而这俩成语都不是夸他们的。

  我们这里暂且撇开《三国演义》拥刘反曹倾向及正统观念,单从个人修养与性格、才能方面论这俩“官二代”的优劣得失。

  


  论个人才能和修养,曹丕完胜。能在激烈的兄弟相争中取胜,固然与其智囊分不开,但也可证明曹丕本人心智谋略出类拔萃。曹丕的文学才能早有公论:《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经典文献,其《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的七言诗。而刘禅这方面与曹丕有天壤之别。

  曹丕的文才不同于其弟曹植。曹植是才思敏捷,词采华茂;曹丕诗作则都直率朴实得像是两人对话(“率皆鄙直如偶语”),说话贵人语迟,深思熟虑后才一字一顿慢慢道来,不追求先说抢答(“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这样的人一看就是做大官的料。

  曹丕自己有文化,也重视国家的文化工作。他提倡儒学,团结了包括建安七子在内的一大批文人。他把文章视为“不朽之盛事”,视为克服生命有限性的方式。而刘禅呢,他的一些诏书是不是他自己写的难说,而他治理下的蜀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导致“行事多遗,灾异靡书”,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也说明他们家没文化底蕴。刘禅投降时向邓艾办交接,账目交代得清楚,那是刘备过去卖草鞋重视记账的习惯保留了下来:刘备卖草鞋账目清楚,刘禅卖国也卖得账目清楚。

  刘禅的有些缺点,该怪他爸:

  首先,人家曹丕的爸爸本人就是大诗人、大文学家,而刘备本人缺乏文学才能。如果是和平年代,刘备可以教阿斗学编草席草鞋。战乱环境中,刘爸那点手艺就用不上了。

  再者,刘禅脑子不是特别好使,与刘备当年在长坂坡摔孩子那一下恐怕也有些干系:尽管刘备胳膊长,摔的时候也不会特别用力,但总不是轻轻放在地上的吧?摔过之后,小阿斗是不是脑震荡了,当时没去医院检查。老刘这一动作使他为现代汉语留下个歇后语,同时也可能给孩子留下了点后遗症。

  第三,刘备对培养下一代不如曹操重视。曹丕很小的时候,曹爸爸就给他请家庭教师,教他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学写诗作文、学骑马射箭。而刘备呢,一遇危难就把老婆孩子抛下,哪还顾得了给孩子请家庭教师?刘备疏于子女教育,当然有客观条件限制因素,也因他本人认识不到教育(特别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刘备文才不行,演技却是一流:他特别能掩饰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喜怒不形于色;而需要时,又说哭就能哭出来。这种表演才能刘禅是不是被遗传了,可有两种解释。判断的分歧,主要来自下面一件事:

  刘禅被俘后的一次宴会上,当司马昭问他是不是想念故国时,他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从而留下个成语。在他起身上厕所时,他原来的臣属郤正跟出来偷偷提醒:“司马昭要是再问你这个问题,你就流着泪说:‘我祖坟在蜀地,所以无日无时不在思念故土。’这样司马昭就会放你回去了。”刘禅记下了。酒喝到微醉时,司马昭果然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照着郤正的嘱咐回答了,但想哭却哭不出泪来,只好闭上眼。

  司马昭说:“这话怎么听起来像是郤正的话啊?”

  刘禅惊得睁开眼说:“确实是他教我说的。”

  


  惹得大家都笑了。司马昭因此喜欢刘禅的诚实,不再怀疑他有复国的念头。对此事,《三国演义》的看法是刘禅无能又无情,是个庸才无疑。依照此说,刘禅就没能继承刘备的演技:刘备绝不会哭不出眼泪。

  也有人对此作相反解释,认为这是刘禅大智若愚,故意装傻、装无情。这样做,为的就是不让司马昭猜疑。若按此说,则刘禅的演技又超过了其父,达到更高境界。

  但即使说刘禅演技高超,也不能说明他有多少治国才能。否则,何以最终做了亡国之君呢?何以后期那么宠信小人黄皓呢?

  若说刘禅“傻人有傻福”,会更贴切些。他执政初期,碰上了有治国才能而又没有个人野心的贤相诸葛亮。他尊重乃至崇拜诸葛亮,应是出于真心:如果不是这位“相父”替他撑持,蜀汉恐怕早就亡国了。诸葛亮替他鞠躬尽瘁、南征北战,他乐得在后方享受安乐。

  不要以为后主傻乎乎就一定善良,他杀起人来也够心狠手毒:大臣刘琰的妻子长得特别漂亮,有一次进宫去见皇后,皇后把刘妻留在宫中住了一个月。妻子回家后,刘琰怀疑她与后主私通,就把手下军士集合起来,把妻子绑了,让士兵拿鞋底抽打妻子的,抽了好几十下,打得妻子死去活来。刘禅闻听大怒,就命人把刘琰斩了。这醋坛子刘琰又窝囊又狠,最后赔了夫人又送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