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剑 越王勾践剑为何千年不朽

2020-08-13 21:39:12 作者: 天下第一剑

  身穿一袭白衣,不染丝尘,手持一把名剑,削铁如泥,此般侠义之风不知何时已深深定格在了人们的脑海。而伴随着越王勾践剑的出土,这种似乎只存在于武侠小说中的虚幻情景也渐渐走向了现实。

  1965年冬,在湖北省荆州市修二干渠时发现了一座楚国贵族墓,后命名为“望山一号墓”,与此同时还发现带封土堆的大中型墓葬25座,无封土堆的小型墓葬30多座。“望山一号墓”是一座中型、有封土堆、带墓道的竖穴坑木椁墓,墓坑东西长16.1米、南北宽13.5米。该墓因未被盗掘,随葬器物保存较好,发现有包括剑、戈、矛、殳和镞5种共66件兵器,而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就是其中的一件。

1476063991150558.jpg


  发现时这柄剑位于棺内人骨架的左侧,外套有漆木鞘。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剑首向外翻卷成圆盘型,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圈同心圆,圆茎空心,近首处略粗大,近格处较细小。格的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几何花纹。剑身较宽,中脊起棱,两锷垂末微弧,两面满饰黑色菱形花纹。在靠近剑格(即剑身和剑柄之间的橢圆部分)的地方,有两行鸟篆铭文,也称“鸟虫书”,共8个字。在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初步解读出铭文中的6个字,分别为“越王”“自作(乍)用剑”,由此可知这是一把越王的佩剑。但是春秋时越国自允常于公元前510年称王起,经勾践、鹿郢、不寿、朱勾……至无疆于公元前334年被楚所灭止,先后有9位越王,该剑又属于哪位越王的呢?唯有弄清剑铭中至关重要的两字王名,才能做出定论,于是在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以书信往来为主要方式的学术大讨论。经过两个多月的交流与研讨,终于确定这两个字为“鸠浅”(也有说是“鸠潜”),也就是大名鼎鼎卧薪尝胆的勾践的名字。

  青铜剑主要出现于商周时期,既可用于防身,同时也是佩戴者身份等级和地位的象征。青铜剑主要由剑身与剑茎两部分组成,每一部位都各有名称。

  剑身前端称“锋”,剑体中线凸起称“脊”,脊两侧成坡状称“从”,从外的刃称“锷”,合脊与两从为“腊”。

  剑把称“茎”,主要有扁形与圆形的两种。茎和身之间有的有护手称为“格”,格又称“卫”(璴)。在茎的末端常有圆形的“首”,又称“镡”。茎上常以绳缠绕,绳被称为“缑”。考究的青铜剑的首与格等常以玉质作成,这种剑,一般称为“玉具剑”。

  除剑自身外,外面通常还套有剑鞘,材质通常有黑檀木、柚木、花梨木、木质加漆、包裹马皮、蟒皮、鲛於皮、绸缎等,或以金属制作,被称之为“室”。

  尽管两汉时期铜剑逐渐被铁剑所代替,但商周青铜剑在古代兵器史、战争史和青铜冶铸史上无疑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越王勾践1.jpg


  尽管堪称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还存在着诸多的争议,但是对于勾践其人在正史中却有明确而详细的记载。勾践姓姒,其祖上是夏少康之庶子无余,周王朝建立后被封于会稽奉守禹之祀,故建立了越国。吴越为宿敌,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吴王阖闾乘越国丧乱之际发兵。越国军民痛恨吴国乘人之危的行径,在勾践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奋力抵抗,大败吴军,吴王阖闾负伤死在归途中。两年后,吴王夫差反攻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归国后,勾践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忍辱负重,等待时机,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历经“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越之国力日渐恢复。吴对此却未加以警惕,公元前482年,夫差参加黄池之会精锐尽出,仅留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不得已与越议和。公元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亡。越王勾践平吴后声威大震,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诸称霸王”,此时春秋已行将结束,霸政也趋于尾声。如今世人皆知勾践的原因并非是这春秋最后一个霸主的名号,而是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的作为。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