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的陷落,既是唐德宗的一块心病,也是咸安公主的一块心病。当然了,回纥可汗无论是从维护回纥本身的利益,还是从遵守长寿天亲可汗当年的承诺出发,他也不能坐视不管。于是,在咸安公主的不断敦促下,贞元七年,回纥派兵攻击北庭的吐蕃、葛禄部落,大获全胜。这一年八月,回纥遣使至唐,“献败吐蕃、葛禄于北庭所捷及其俘畜。”这一年的十二月,回纥杀支将军又将吐蕃大首领结心押到了长安,“德宗御延喜门观之。”女儿真是不负所望,这一次不但为父皇分忧了,还让为父长出了一口气,大大开心了一把呀。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回纥保义可汗(808-821年)大破吐蕃,收复了北庭,安西,这样北庭以东的交通终于得以恢复,中西交流的丝绸之路又再次被打开了。
咸安公主出嫁回纥所作出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促成了唐和回纥间的马绢互市的正常发展。唐和回纥间的马绢交易,兴起于安史之乱之后。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时回纥有助收西京功,代宗厚遇之,与中国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十万匹马换绢百余万匹,即每匹马换十多匹绢,这个价格算是比较便宜,也比较合理了。到了后来,回纥“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这时的马价就比较高了,而且交易量还很大,动不动就是几万匹马赶到长安,“蕃得帛无厌,我得马无用,朝廷甚苦之”,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唐朝根本要不了这么多马,也根本就付不出这么多的马价绢,收下了马,马价绢却只能先欠着。这样每年都有拖欠,也就越欠越多,唐廷等稍微宽裕一点,或“赐马价绢三十万匹”,或“给市马价绢七万匹”,一点一点的偿还,到后来,不仅是“应接不暇”,简直是有点力不从心了。所以,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十一月,当回纥使者赤心领一万匹马来长安求售时,唐代宗只同意认购其中的6000匹,他的理由是马价绢来源于老百姓交纳的租赋,不能使天下百姓负担过重。
而当时在东罗马,中国丝绸价格比中国本土高出百倍。回纥贵族和商人从唐用马换回的这些绢帛,除部分留作自己使用外,大部分被转手销到西亚和欧洲以牟取暴利。正是因为有利可图,回纥人才会大量地不断地向唐朝出口马匹以换取绢帛(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的,但以官方为主)。马越来越多,交易越做越大,唐的拖欠也就越来越多,以至于到了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唐拖欠的马价绢竟然多达一百八十万匹!无奈之下,唐德宗不得不从国库中再拿出帛10万匹、金银10万两来偿还马价。
唐朝后期,经济日益衰败,财政日益拮据, “回鹘(纥)马”已成为唐捉襟见肘的财政上的又一大沉重负担,唐与回鹘间绢马贸易已成为困惑唐朝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另外,因为马绢贸易量过大,且商业化的倾向日益严重,以次充好,缺尺少寸也就在所难免。当时,回纥人以马市绢,常埋怨唐绢尺寸不够,质量也不好;而唐朝则认为回纥所卖马匹大多瘦弱不堪,根本就派不上什么用场。一时你埋怨我,我指责你,弄得双方矛盾重重,几乎打了个死结了。但由于回纥曾经出兵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来又一直在西域牵制着吐蕃,唐朝与回纥的绢马互市,也就远远超出了经济范畴,带有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成分,所以不管怎么样,唐朝都得勉力维持着这种交易。矛盾重重但又必须维持,怎么办?这个结谁来解开?这时候,唐廷上下自然都想到了咸安公主,因为只有她,才能够凭借其特殊的地位,一手托两家,来解决这一棘手的贸易摩擦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