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的人生脉络众所周知,但诸多细节却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溥仪生前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哪些故事更接近历史真相?晚清研究专家贾英华历时三十年采访三百多位溥仪身边人,挖掘溥仪一生人所罕知的背后故事,揭示晚清宫廷闻所未闻的历史细节,于本书首次披露诸多珍贵照片及文物,让你换个角度看溥仪。”
会见结束后,胡适因屡称溥仪为“皇上”,还遭到京城舆论的非议
有人分析,溥仪约见胡适的直接原因,与溥仪探病陈宝琛有关。
日本记者秉均学人,在文章中是这样描写的:溥仪对这些帝师感情深厚,其中最亲近的是陈宝琛。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评价陈宝琛:在我身边的遗老中,他是最稳健谨慎的一个。当时在我的眼中,他是最忠实于我、最忠实于大清的。在我感到他的谨慎已经妨碍了我之前,他是我唯一的智囊。“事无巨细,咸待一言决焉。”这就是说,一度溥仪想干什么事,干与不干,只听凭陈宝琛一句话了。
的确,陈宝琛是溥仪几位帝师当中任职最早、最受溥仪信任的一位老学究。可后来溥仪即将赴伪满洲国当傀儡汉奸皇帝之前,陈宝琛听说后,马上从病床上挣扎着爬起来去东北劝阻。可溥仪这回并没听他的,一心梦想重登九五,复辟当皇上。
然而,这位帝师一次患了病,溥仪听说后,马上出宫前去他在西单附近的石碑胡同的宅中探望。据《钓鱼台备忘录》记载,1922年,陈宝琛生病,溥仪的确前去探视。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他刚走下小卧车,就看见陈宝琛家外黑压压一片,几十口人齐刷刷跪在门前。溥仪愣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再让太监前去一询问,原来,陈宝琛听说皇上前来探望,认为历史上从没有过皇上出宫看望下属的先例,此乃违背祖宗之礼。于是,他就让全家人跪在门前,阻止溥仪入内。一时,这成了一桩京城笑谈。无奈,溥仪白跑了一趟,无功而返地回到紫禁城。无聊之际,他顺手抄起电话本,决定打电话给这位北大教授胡适。
有据可查的是,陈宝琛那次拒绝皇上前来探视,溥仪非但没介意,反而在返回宫后,特意给他加封了一个“太傅”的头衔。最让人惊奇的是,溥仪居然把钓鱼台内的“养源斋”赐予他。这是乾隆皇帝时建造的仅次于故宫和颐和园的一处皇家园林。在此前后,溥仪把颐和园赐予英国洋师傅庄士敦居住,一度惹起了几位帝师的不满。这次,陈宝琛十分兴奋,觉得太有面子了,他吩咐大摆宴席,连续几天款待京城的亲朋好友。
至于溥仪与胡适两人谈话的内容,除《我的前半生》中几句简单记载外,仅有《胡适日记》里披露的秘密。
据记载,1922年5月30日溥仪和胡适第一次在故宫内的养心殿见了面。溥仪尊敬地称胡适为先生,而胡适则敬称他为“皇上”,两人谈了不到半个小时。有意思的是,胡适后来在谈到这次皇上约见时,只说当时与溥仪谈的主要是文学。对于其他交谈内容,则一概没提及。
会见结束后,胡适因屡称溥仪为“皇上”,还遭到京城舆论的非议。不少人认为胡适对溥仪的称呼,充分暴露了他的“奴性”。与此同时,清宫的几位帝师也对皇上召见胡适这样的新派人物表示极为不满,他们都担心溥仪会被胡适“蛊惑”西化,毁掉可能梦想复辟的一代“明君”。这可绝不是胡乱猜测。胡适在1922年6月22日这一天的日记里,亲笔写了一首诗来形容他所亲身接触的溥仪:“咬不开,捶不碎的核儿,关不住核儿里的一点生意。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
这首具体记载他见到溥仪印象的新诗,胡适始终没对外发表,仅记载在当天的日记里。如果仔细推敲起他这篇日记来,不难想象,俩人会面的时候,溥仪不可避免地会向胡适倾倒心中的苦水,透露了向往宫外乃至国外生活的渴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