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干事件 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第一次交手

2020-11-04 15:41:34 作者: 杨文干事件

  拿主意的,还是得太子本人。

  因为李世民的优秀,太子李建成的才华,被埋没了,其实,战场上,该有的杀伐果断,他一样也没有少,经过权衡,李建成最后决定,去见皇帝,去见他的父亲。

  仓促造反,肯定是死路一条,主动承认错误,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但是,远在庆州的杨文干,是一个武将,不像李建成那样沉得住气,宣读圣旨的宇文颖,刚到庆州,老杨就甩开胳膊,准备大干一场,起兵造反。

  在这起事件中,宇文颖的身份,也很关键,史书记载,宇文颖和李元吉的关系不一般,而且,在庆州,宇文颖除了皇帝的口谕,更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杨文干。

  认识到事态严重的杨文干,才铤而走险,起义闹独立。

  杨文干反了,太子的解释,也就没有意义了,直接被皇帝李渊给囚禁在仁智宫,同时宣召李世民,让他再次领兵出征,镇压杨文干。

  一些史书上,对于李渊找李世民出兵的解释,是李渊允诺,镇压杨文干后,正式册封李世民为太子。允诺册封太子,这事无论是不是真实的,但是李世民一离开仁智宫,李建成的处境,却发生了转变。不得不说,李建成的人缘还是很好的,被软禁后,李渊身边的嫔妃,尹德妃和张婕妤,还有儿子李元吉,大臣封德彝,都开始替太子求情。作为皇帝,李渊确实对权威很看重,但是同样的,他老了,无论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是他的儿子,而且还是那么的出色,两个人的表现,都很好,所以在继承人问题上,最纠结的,莫过于这位近六十岁的老头了在这一系列求情的人物中,有一个人的身份,很特殊,他就是封德彝(读 yi)。封德彝来自渤海的大家族,早年跟随杨素出道,人很聪明,关键是交际能力很好,隋末一直待在杨广身边,几乎参与了杨广所有的军事行动,江都兵变后,投靠李唐,因为和李渊关系不错,担任内史舍人。

blob.png

网络配图

  李世民攻打王世充那会,几个月都没把洛阳打下来,河北的窦建德,也来凑热闹,出兵,增援王世充,作为李唐王朝的负责人,李渊显然考虑的更多,从安全的角度出发,求稳为主,于是犹豫,将命令李世民撤回关中。

  关键时刻,是封德彝分析形势,劝李渊继续信任李世民,不要撤兵,最后李世民才能安心的领兵,在虎牢关,大破窦建德,王世充也因此投降。

  事后,封德彝被封为平原县公,天策府司马。

  天策府是李世民的地盘,做了司马,也就和李世民建立了联系,同时,和李渊呢,因为老同事的关系,两人的私交很好,经常回忆同朝为官的经历,而且,封德彝和太子李建成也不错。

  典型的万金油,在哪里都吃得开,交际能力好,IQ高,因为他和哪一边的关系都不错,封德彝的态度,就很关键,李渊在询问他的意见时,封德彝选择,站在了太子一边。

  朝堂上,都站好了队,杨文干事件的结果,反而变得不重要了。

  但是,李世民在面对这场叛乱时,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还是后来被诟病最多的一个问题,他把事件中的两位重要人证,杨文干和宇文颖,都杀了。

  导致的结果就是,这起太子谋反案,成了悬案,历史上说什么的,都有:

  支持李世民的,认为杨文干毕竟是太子的人,谋反也是事实;

  支持李建成的,认为是秦王策划的这起事件,要不干嘛把证人都给杀了呢;

  而李世民对此的解释,是两军交战,死伤在所难免。

  近一百年后,唐朝的一个小说家,叫刘餗(读 su),文化人,还是进士及第,官拜集贤院学士,他写了本《隋唐嘉话》,在描述杨文干事件的时候,评价是“人妄告东宫”。

  因为这个事,现在的主流观点,都是李世民的阴谋论。

  而事件最后的处理结果,似乎对这个结论,提供了最好的证据:

  李世民镇压杨文干后,回到长安,得到的处理结果是,太子府的王珪、韦挺和秦王府的杜淹,分别被流放到巂(读 xi)州,在四川境内。

  王珪和韦挺,都是太子府的谋士,其中王珪在李世民时期的宰相群体中,非常有名,有些史料,评价王珪,可以在唐初的宰相群中,排名前四。

  而杜淹,是杜如晦的叔叔,和一般的认识不同,杜如晦和杜淹的关系,并不好,当初杜如晦在秦王府,杜淹呢,为王世充打工,各为其主,也出过不少损招,不过,王世充投降后,在李世民仗下,两个人才算和好。

  杨文干事件,李建成和李世民,两边都没占到便宜,相对李建成还吃亏一些,但是也就是从这个时候,两人的战争,开始公开化,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输的地方,其实并不是常何,或者其他理由。

  可能在战争中,历练的太少,李建成最失败的,应该是忘记了那句老话: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