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封侯到自杀 李广到底冤不冤?

2021-02-04 15:47:56 作者: 从不封侯到自

  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汉武帝原本是让霍去病对阵伊稚斜单于,让卫青对阵左贤王的,但结果却完全相反,霍去病最终碰上了左贤王,而卫青则碰到了伊稚斜单于。

  首先,我们来看卫青这一路的情况。两军对上眼后,伊稚斜首先听从赵信的意见,来了个“不羞遁走”,把辎重和部队都撤移到漠北。此举用意很明显,就是想把汉军活活拖垮,然后来个请君入瓮,最后反攻倒算。应该说伊稚斜的如意算盘打得很不错,似乎布成了一个必杀之局。

  面对伊稚斜的出招,卫青没有退缩,相反,他决定陪伊稚斜玩这个猫捉老鼠的游戏,进行破局表演。他兵分两路,在伊稚斜的北逃路上对其进行两面夹击。一路从正面追击匈奴,直捣其王廷;而另一路则绕到东面,行千重山,涉万道水抵达漠北。

  卫青决定把漫漫的漠北征途交由老将军李广来执行。他把李广和赵食其的军队合并,共同完成此行。当然,卫青之所以这样不体恤老将李广,让他参加“长征”,是因为他的私心作怪。什么私心呢?在战场上自然是战功了。

李广

  取代李广成为先锋的是公孙敖。公孙敖和卫青是啥关系,大家都知道。卫青临阵换先锋,显然是想帮这位曾帮自己两肋插刀的兄弟立下战功。

  而李广自知以后上战场的机会不多了,而且又急于表现自己,所以对卫青的安排表示了最强烈的抗议:“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徒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次我来参加这次军事行动,就是要当前锋,现在大将军让我改道东路,这对我来说很不公平啊。我十多岁就参加边疆保卫战,虽然已历经了三朝,却从来没有机会和匈奴单于进行面对面的单挑。现在对我来说,机会可能只有这一次了,所以还请将军收回成命,让我来担任先锋。不夺取伊稚斜单于的头颅,我誓不回师。

  面对李广的无限渴望,卫青却默默不语,表现得无限冷酷。

  “不成、不可、不行。”卫青轻描淡写的六个字彻底扼杀了李广心里残留的最后一点希望。

  李广再三表示“抗拒”,卫青坚决强调“从严”。是啊,有汉武帝的金口玉言垫底,有自己对好朋友公孙敖的私心作怪,卫青选择冷酷无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既然说话抗议无效,李广最终只好选择用行动反抗了。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李广

  李广这一行为表达了两层意思:不谢,不屑。

  这就是疾恶如仇、刚直不阿的李广。他以这种无声的方式表达了对卫青的不满和愤慨。

  尔后,卫青带领主力部队以快马加鞭之势长驱直入,直抵漠北。两军对垒,一场大决战即将上演。

  伊稚斜单于早就带领主力部队在这里“恭候”汉军多时了。卫青是个识时务的人,他看到匈奴士兵严阵以待,便决定采取诱敌出洞、分而歼之的战略。

  卫青的部署如下:用顶上有帷布的“战车”组成超级大阵营,将五千精锐骑兵藏于其中。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五千骑兵进可攻退可守,来去自如。而其他主力都在超级大阵营的掩盖和迷惑下,分左、右两翼迂回直抵匈奴的大本营。

  伊稚斜单于苦苦等了这么长时间,终于等来了汉军,自然按战前的战略安排,决定打汉军一个立足不稳。他一声令下,匈奴士兵便呼啦啦地向汉军发动了大决战。汉军虽然只有五千骑兵,但因为是精锐骑兵,战斗力超强。因此,面对匈奴进攻,五千骑兵来了个顽强抵抗。于是乎,战场上昏天又暗地,从早上战到黄昏依然没有分出个胜负来。

  这时突然起了沙尘暴,帮了五千汉军的忙。因为到处都尘土飞扬,连人都看不清,更别说打仗了。于是双方都开始凭着感觉乱砍乱杀,自相残杀的情况自然难以避免。

李广

  事实证明,老天帮的忙为卫青的两翼绕到敌后突袭赢得了时间。当两路汉军从天而降出现在匈奴的大本营里时,匈奴人惊呆之余只能举起双手,先保住性命要紧。结果可想而知,占了匈奴的老窝后,汉军从后面对正在大决战的伊稚斜单于的主力部队发动了猛攻。

  前后夹击,匈奴士兵根本就搞不清楚战况,而伊稚斜单于已经知道自己在这次大决战中“中计矣”。他没有再选择顽强抵抗,而是带领数百名心腹敢死队进行突围,很快就落荒而逃了。

  伊稚斜单于逃跑后,后知后觉的匈奴士兵在失去主心骨的情况下,也纷纷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场面一时慌乱无比,踩踏处处可见。最终,汉军共斩杀和擒获匈奴士兵近二万余人。什么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里就是。

  就这样,这场大决战以卫青的出奇制胜而告终。卫青在漠北之战中大获全胜凯旋时,和李广、赵食其的大军相遇了。

  有缘千里来相会,按理说卫青和李广应该相拥而抱,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互叙离别之苦才对。但是,两人一见面却是横眉冷对,怒气冲云霄。李广心里本来就藏着长途奔波的一把火,一口恶气正无处可发,但卫青却偏生亲手点燃了这把火。

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