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孔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作为一个学说的创始人,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践行自己的主张,孔子的精神和勇气实在是令人佩服。自古圣贤皆寂寞,他们异于常人之处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辛苦和寂寞,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穷途末路,也要坚持把”仁“推行到底。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 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纥 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野合“在《史记正义》解释为:纥娶颜氏女徵在时,年逾六十四,不合礼法(周礼),故曰野合。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幼年的孔子在母亲颜氏的教育下,早早便遵行礼,因为父 亲去世的早,失去家庭支柱的一家,只有靠母亲做零活补贴家用,待孔子稍长,应聘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15岁立志于 学,希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聪明好学的孔子,在二十岁时就已经是个儒雅的公子了,他遵行礼教,谦恭严谨,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相传孔子也遗传了父亲的勇武, 身长九尺三寸,臂力过人且酒量惊人,这完全颠覆了大家对孔子文弱书生形象的理解。而他也凭借着自己的勤勉,深得官员的信任,一度受到提拔 。孔子十九岁便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二十岁便做了父亲。此后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和学习,孔丘已经成为了一个学识相当渊博的人,在大约25岁 的时候,他看见了”学在官府“的不公平现象,渴望改变社会的不公,因此设立私学”有教无类“,使得穷困人家的子弟都能够进入学校读书。
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 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教学子以”仁义“。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在齐国、鲁国之间游走不断推行自己的学说,55岁的孔子在二十年的岁月里,明白了身处乱世自己的学说是不会 被采纳的,大失所望,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国君主将孔子从卫国接回。此时 的孔子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彻底在政治上死心了,转而致力于教书育人,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这一段时间,恐怕是他人 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日子。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 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等名言皆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这些言行 语录,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包含了他一生的心血。
孔子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 德学说,”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 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孔子思想体系的特点总结为:一是体仁,二是中庸,三是修礼,四是行道。大到治理国家之大法,小到为人处事之礼貌;渗透生活的中庸思想,是 孔子学说的哲学方法,也是孔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大同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织部分,寄托了孔子的远大政治理想,是孔 子入仕行道,终生为之奋斗的最终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