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禄,出生于1836年,卒于1903年,字仲华,是地地道道的满洲人,他的姓氏是瓜尔佳氏。荣禄出生于世代为军官的家庭,由于荫生获得了工部员外郎的职位,后又任命为内务府大臣兼任工部尚书。因为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青睐,就讲其留守在京城,任其为布军统领兼任兵部尚书。
1989年,年幼的光绪帝起用了康有为等人,开始了戊戌变法。但是慈禧太后深怕形势有变,怕自己失去对朝中的专制权,就迅速启用了荣禄,授予他为文渊阁大学士,以及兼任北洋大臣,可见慈禧太后对他的重视,以及自己紧紧抓住政权的渴望。之后,光绪帝依托维新派颁布了《明定国是诏》,用来推行自己的新政,引起了朝中那些旧臣的恐慌。荣禄审时度势,立刻进京城面见慈禧太后,告知此事。
此刻,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将要去天津阅兵,而荣禄和慈禧太后想要在此地废除光绪帝。维新派早就知晓此时的形势危急,就诱使袁世凯在阅兵的时候,找机会杀掉荣禄。不料,等到袁世凯回到天津之后,就将此事告诉了荣禄,也有人说是御史大臣告密,总之荣禄得知了此事,就立刻逃回颐和园,告知慈禧太后。在次日,慈禧太后就发动了政变,把光绪帝囚禁起来,并大肆杀害维新派。
经过这次变故之后,荣禄再次受到了重视,并任其为军机大臣。在1903年,去世之后,被加赠为文忠。
荣禄和慈禧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果我们要谈晚清的历史,那么必然会说到慈禧太后,然后说到慈禧太后之后,就必然会提到荣禄。荣禄在晚清历史上的一位有名的人物,其一生都跟随着慈禧太后,就好像是慈禧太后身边一只最忠实的走狗。
不少小说就虚构两个人在幼年的时候就订过亲,但是由于慈禧得入宫,这门亲事才没能成,这纯粹是瞎扯,缺乏依据。从年龄上看,慈禧比荣禄只高了一岁,但是从辈分上将,荣禄是她的内侄,因此两个人定亲这肯定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至于荣禄为什么会受到慈禧太后的重用,那是有两个原因的,其一、两个人是亲戚,至少有一层保障;其二荣禄善于谋权,能够替她出谋划策,并且死心塌地的跟随。就是有了这两个原因,慈禧太后才会重用他。
虽说如此,荣禄的仕途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至少在辛酉政变前是这么认为的。这次政变是因为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荣禄作为侍从伴随慈禧的前后,能够谨慎的完成自己的职责,他的所作所为,都被慈禧看在眼里,对这个内侄产生了好感。
之后,荣禄护送慈禧回京,形影不离,确保她的安全。并且送回京城之后,帮助慈禧夺回大权,可谓是尽心竭力。
在荣禄逐渐受到重用,官至兵部尚书之后,手中握有了大权。在1898年,光绪帝听从了维新派的建议,想要实行新政,荣禄立马将此事告诉慈禧太后。并开展对维新派的大肆屠杀,还囚禁了光绪帝。
之后,在义和团兴起之后,慈禧想到的不是利用义和团来攻打八国联军,而是让洋人残杀义和团,以确保自己的地位。这时候作为走狗的荣禄,再次出马,帮慈禧摆平了义和团。荣禄闹中想到的就是保全慈禧,对他来说,国家的利益远远低于慈禧的性命安危。
清朝荣禄第在哪里
荣禄第是岑毓琦在1902年建立的,那时也就是清朝光绪年间二十八年,而岑毓琦则是曾经的云贵总督岑毓英的四弟。因为岑毓英对清朝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于是朝廷便封岑毓英的父亲岑苍松为“荣禄大夫”。“荣禄第”的名字也是源于这个“荣禄大夫”,和晚清大臣荣禄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荣禄大夫”是个官职名,在元朝的时候便有设立,在明朝是一品官职里的初阶官职,在清朝也代表一品官职中的一部分官职。
在清朝,皇帝们会封赐那些对朝廷有功劳的人,给他们在老家建立府邸的权力,用来给他们光宗耀祖,而建立荣禄第的岑氏一族,便用岑毓英父亲岑苍松的封号来给这幢建筑命名。岑氏一族的荣禄第位于西林县那劳乡,在那劳寨子的北边,当地人也称呼“荣禄第”为“宫保新府”。整个“荣禄第”共占地一千五百平方米,主体建筑群较为庞大,共分为前厅、厢房、正厅等部分,各有各的功用,合起来是两幢四合院。
“荣禄第”的牌匾悬挂在前厅大门的正上方,前厅内的横梁上刻着岑毓琦的官职,分省补用道观察使,牌匾是用红底黄字魏书写就的,而横梁刻字用的是正楷。除去主建筑群之外,整个“荣禄第”都筑有围墙,南北围墙中都开了一个闸门,每个闸门上都设有哨岗,用来守卫。厢房中间有口天井,是用青砖铺成的长方形井口,厢房的梁柱上都是细致精巧的雕花。正厅的中室是用来待客的大厅,左右屋室都为卧室,“荣禄第”的主人岑毓琦住在正厅左室之中。
荣禄和袁世凯有什么联系
众观清末的历史,会发现不可一世的荣禄,他也有着自己的心腹,并且他的心腹也曾在中国历史上达到叱咤风云的地步,此人就是袁世凯。袁世凯为何能够在清末出名,达到无人与之抗衡的地步,就源于他掌握了北洋六镇的新兵,并且就是这7千士兵,是他起家的起点。
那起点就是在当时不知名的小站,小站本来是清朝默默无闻的地方,就是因为袁世凯到此练兵,就成了考证袁世凯的遗址。倘若你对清朝历史有了解,会知道清朝原本派人来小站练兵的,不是袁世凯,而是胡燏棻。此人是一个革新派的人,但是来到小站练兵没多久,就半途而废。那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清政府在此练的新兵是仿照德国军队来训练的,当时德国的军事是世界上顶尖的,清政府为了快速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就只好模仿德军。既然要模仿德军,就得请德军的教官来训练,而胡燏棻出身于儒家,把持不住这个外来的洋鬼子,没多久,就被气跑了。因此,清政府就派了袁世凯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