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的一生过得怎么样?在诗坛上有绝对地位在官场上却掀不起浪!

2022-09-02 13:17:08 作者: 梅尧臣的一生

  梅尧臣的一生过得怎么样?在诗坛上有绝对地位在官场上却掀不起浪!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在宋一朝,文人骚客频出,读书人都以入仕为官作为人生最高追求,也是唯一的出路。因此,进馆、入阁、点翰林、当学士,便成了读书人的人生攀途,也成了他们事业成功与否的标志。而在那时,一个才子,尤其是天下公认的才子,如果没能进馆入阁,那是要被惋惜和讥笑的,大诗人梅尧臣就是如此。欧阳修曾对此人有评价,言语之间莫不是惋惜非常:

  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晚年与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叹惜。

  而梅尧臣究竟是何许人也?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著名诗人,大文豪欧阳修的人生挚友,北宋诗坛开山祖师。

  在宋仁宗时期,一场诗文革新运动在宋朝文坛掀起了莫大的风浪,毫无疑问,这场运动在当时是成功的,而此时革新运动的“统帅”就是一代文宗欧阳修。但是,革新运动的成功自然不只是一个人的功劳,有统帅自然就有将领,在 《四库全书总目的提要中有记载:佐修以变诗体者,则尧臣也。

  短短一句话,足可印证梅尧臣在诗坛的绝对地位。

image.png

  虽然在诗坛颇有建树,除欧阳修外,陆游、方回、刘克庄等均对其推崇备至,奉其为“宋诗第一人”,纵然享有盛名,却在仕途上,一生碌碌不得志,年过半百才始应召试,赐同进士加身,出任国子监直讲,后任尚书都官员外郎。

  碌碌半生,才得到一个正职,然而这个员外郎仍旧只是个上不了台面的散官闲职,离进馆入阁的人生理想还差着很远,更让人遗憾的是,梅尧臣在都官员外郎任上没几天便溘然长逝了,民间极具声望,却在庙堂之上未得到相应的尊重,其坎坷命运令时人唏嘘不已,有同僚甚至替他抱屈:赢得儿童叫夫子,可怜名位祗都官。

  少年贫苦,英才难展。

  公元1002年,梅尧臣出生在安徽宣城南郊溪上村一个普通的小官僚家庭,其父梅让,官至太子中舍人,官微俸薄,只得勉强维持一家生计,幼时的梅尧臣,生活甚是穷苦。

  可到底是官宦家庭,梅尧臣从小便受到了父母“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将读书习文当做是首要大事,十来岁便能出口成章,在当地亦是小有名气的才子,十六岁时参加乡试未取。

  有才的人不一定都能考上进士,梅尧臣应试未中实属正常,正如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所说:帝制时代考科举,原是十考九不取的。屡考不取,才是正常现象;考取了才是反常和意外。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在科举门前徘徊,有的人甚至耗费半生精力,中唐刘长卿用了十二年才考中进士,晚唐罗隐连考十余次才得取,一试未中,还可考第二次,但无奈的是,家境贫困,无力继续攻读,梅尧臣只得作罢,另寻他路。

image.png

  青年游历,诗风渐成。

  叔父梅询,当时辗转各地为官,得此机会,梅尧臣随叔父宦游,到过湖北襄阳,江苏苏州,安徽池州等地。

  十余年的游历时光,大大的开阔了他的视野,同时也为后来的诗歌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此时北宋诗坛,盛行西昆体诗风,所谓的西昆体其实就是晚唐五代诗风的一种延续,或者说是一种形式上的单纯模仿,华丽的辞藻、艳丽的诗风,却唯独没有丰富而充实的思想内容。一味的“历览遗编、研味前作”却脱离了社会现实。

  二十多岁的梅尧臣,对写诗已经独有见地,他提出了 “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的现实主义创作作风,反对没有真实情感的无病呻吟,也反对脱离现实而作出的世人警语。

  去浮靡之习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于诸大家未起之先。这句话是对梅尧臣诗风改革价值的一种概括,而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发掘出梅尧臣诗风的最大特点,那就是古朴而淡雅。

  这样与世不同的诗风本会在“存同伐异”大环境下,逐渐衰落,不被提及,可碰巧,当时正是诗文革新的关键时候,彼时诗坛,需要梅尧臣。

  变革先锋,梅欧之交。

  游历十三年后,梅尧臣以恩荫补任太庙斋郎,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的主簿。

  30岁时,他遇到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贵人,钱惟演。

  钱惟演,当时任西京留守,热衷西昆诗派,且颇有建树,有意思的是,正是在这样一个西昆诗派巨子的府中,孕育了一群诗文革新的先驱者,而这钱惟演也向来大度,善识英才,欧阳修就曾在钱惟演的幕府担任留守推官,对于梅尧臣来说,得到钱惟演的赏识对他最大的帮助便在于他可以结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欧阳修、尹洙、范仲淹等等,而这些人在洛阳也形成了一个圈纸,即“洛下才子”。

  这段时光,或许是梅尧臣一生中为数不多的逍遥日子,一众才子经常相约出门,游山玩水,诗酒趁年华,梅尧臣在此时的诗,也多见山水自然的闲淡之美:

  杳蔼随龙节,萦纡历宝山。琉璃开净界,薜荔启禅关。煮茗石泉上,清吟云壑间。峰端生片雨,稍促画轮还。(《会善寺》)

  此外,如果让我们细细品味梅尧臣早期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早期的作品在形式上有点散文化倾向,而在风格上,像极了禅宗大师青原行曾提出过的参禅三境界中的第一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水便写山水。

  而与欧阳修的交游,也在这一时期。

  欧阳修带领这一群才子,逐渐成为北宋诗文革新的主要力量,而梅尧臣,也在一众才子的帮助和影响下,诗风渐渐成熟转变,成为了这场革新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image.png

  正如前所说,欧阳修对梅尧臣的诗,可谓是百般推崇,当时梅尧臣三十多岁,欧阳修不满三十,欧曾写一篇《书梅圣俞稿后》来评价梅尧臣的诗,文中提到: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