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离开紫禁城的条件是什么?冯玉祥是怎么削减皇族用度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的末代皇帝、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也于次年二月被迫宣布退位(隆裕太后代表小皇帝溥仪宣布的退位),封建王朝自此结束,我国开始进入共和政体的中华民国时期。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革命党人虽然发动暴动,结束了封建帝制,中华民国却又进入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当初袁世凯一面利用革命党人发动的“武昌起义”逼迫清室答应退位,一面又利用清室和革命党人谈判,获取了最大的利益:让孙中山先生同意自己解除临时总统,并推荐袁世凯担任民国首任大总统。
袁世凯为了让清室顺利地宣布退位,提出了优待清室的条件,根据这个条件,清帝退位后仍能保持一定的尊荣,其大致内容包括:
清帝退位后仍然保持皇帝的尊号,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清帝仍暂居皇宫,日后移居颐和园;民国政府每年付给清帝400万元;原有禁卫军饷额照旧,王公世爵依旧,皇族公权与国民相等;皇族私产一律受到保护。
在袁世凯独裁的日子里,始终承认优待清室的条款,并且还声明“永不变更其效力”。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这时,皇室最担心的就是优待条款的变化了,但袁世凯回答说,政体虽然变了,但优待条款不会变。
但是,皇室也意识到,由于袁世凯已经称帝,他们离开紫禁城的最后期限也快到了。
然而,在皇室离开紫禁城之前,袁世凯的称帝计划却在一片反对声中破产了。1916年3月,袁世凯急忙又下令恢复共和,之后不到三个月,袁世凯就病逝了。
袁世凯的去世,使皇室失去了最大的保护伞。但是,袁世凯的继任者黎元洪,以及冯国璋、徐世昌等人,却仍默许这皇室继续待在紫禁城里。
1917年6月,张勋利用大总统黎元洪和内阁总理段祺瑞“府院之争”的矛盾,借口进京调停,率领10营5000名“辫子军”进京,结果他进京后,却乘机搞了一出复辟闹剧。7月1日,张勋把已经退位了5年的溥仪搬出来复辟。
只可惜,张勋复辟只持续了短短的12天,但是,这场闹剧却把溥仪卷了进去,于是,很多人又强烈要求取消清室优待条款。
在张勋复辟过程中,那些被张勋流放到天津的60名国会议员提出了9项改革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求取消清帝退位协议。
议员们认为,优待条件是民国政府对清朝皇帝的格外开恩,历史上没有其他被赶下台的皇帝还能享受如此优待。既然已经退位的皇帝又支持复辟,反对民国政府,这些优待条件就应该取消;如果还继续保留,就等同于是奖励叛乱者。
但是,那些民国政府里的手握实权者,却仍没有废止清室优待条款的意思,因为他们原本就是大清的封建旧臣,而优待清室的条件本来也是他们制定的,所以,皇室继续居住在紫禁城里。
1922年12月1日,溥仪还在紫禁城里举行了大婚典礼,当天,溥仪迎皇后婉容入宫,并在民国大批的军警护卫和军乐伴奏之下,由紫禁城浩浩荡荡地向宫邸进发,这位末代皇帝的大婚也是当时北京城的一大景观。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22日,直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突然倒戈回京,软禁了贿选总统曹锟,这直接导致了在前线正与奉系张作霖作战的吴佩孚大败。
7年前,在张勋复辟被粉碎后,冯玉祥就曾率领一群北方将领,强烈要求撤销优待清室条款,除去溥仪的帝位,降为平民。
如今,冯玉祥率领手下部队控制了北京城,自然就要实现当年的理想了。
11月5日,冯玉祥派手下鹿钟麟带兵强行闯入紫禁城,向溥仪下达了最后的通牒,要求他在3小时内离开紫禁城。
冯玉祥还把一套经过修订后的优待条款强加给溥仪,修订后的条例要求“宣统皇帝”永远放弃皇帝头衔,并把津贴从400万元减少到50万元。
别无选择的溥仪只得离开紫禁城,溥仪先是搬进了北府(其父载沣的居处),继而于11月29日又逃进日本驻华公使馆。次日,日本公使芳泽谦吉对外界宣布“容留”溥仪。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北京政变”。
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标志着中华民国对清朝皇室的优待条件宣告结束,清室的满族贵族正式离开了我国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