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凶多吉少,刘邦为什么还要亲赴鸿门宴?

2022-09-24 10:45:53 作者: 鸿门宴凶多吉

  鸿门宴凶多吉少,刘邦为什么还要亲赴鸿门宴?中国知识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人活着就要有志气、有尊严,但在历史上的生存法则就是,谁能笑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逞一时之勇而搭上性命,不是聪明人的选择。胜败之事时有变数,一时的忍让,若能换来成就大事,那么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在这一点上,刘邦就是前事之师。“鸿门宴”本就是一场生死较量,如果其中的细节稍有变数,今天的历史就要改写。但事实是刘邦注定多得了天下。

  当时,刘邦的势力和项羽根本无法相比,项羽若要杀刘邦,就跟碾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鸿门宴》是汉代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了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及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这次宴会对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是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的原因。

image.png

  刘邦接到项羽的邀请后,左右为难,如果不去,会暴露自己争霸天下的野心,必死无疑;去吧,虽然危险系数高,但至少还有一线希望。于是,在赴宴前的晚上,他先拉拢项羽的叔父项伯,与他攀上了儿女亲家,趁机表露自己无东渡之心,请项伯在项羽面前美言几句。果然,项羽听了项伯的话,答应明日刘邦来时“善待”他。这一计谋收效甚好,算是帮助刘邦度过了潜在危机。第二天见面后,刘邦尽量表现得卑躬屈膝,一再地夸赞项羽是当世英才,无人能及,尽说好听的话。并再三解释自己入关,是始料未及的事,请项王不要听小人挑拨离间。

image.png

  我们还通过鸿门宴,看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刘邦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善于应变,圆滑奸诈,巧舌如簧;张良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眼光锐利,忠心耿耿,剖析利害,有情有义,胆识过人,干练透辟;樊哙忠勇豪胆,有勇有谋,粗中有细,忠贞不二;项羽自矜功伐,有勇无谋,优柔寡断,刚愎自用,高傲自大,易冲动,光明磊落,坦率粗豪,重情重义,骄傲自满;范增老谋深算,见识长远,足智多谋。

image.png

  不过,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刘邦已是五十多岁了,项羽才二十多岁,刘邦算是项羽的长辈。一个长辈在小辈面前如此“卑躬屈膝”,让骄傲自大的项羽如何不动心呢?所以,“鸿门宴”看似是刘邦的屈辱之宴,是项羽暂时的取胜之宴,但却是刘邦走向胜利之宴。项羽此次放了刘邦,无异于是放虎归山,最后被刘邦夺得了天下。从这个角度上是说,刘邦还应该对自己的“韬晦”之术自豪!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鉴,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打击报复,不是君子所为,能隐忍不争也是明智之举。

image.png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大军入关进驻鸿门,准备灭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的调解,刘邦亲赴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设宴相待。宴会上,项羽谋士范增命项庄舞剑,伺机刺杀刘邦,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以掩护刘邦。后刘邦乘机如厕,逃回本营。后来,人们以此比喻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史记·项羽本纪》中这样记载:“项羽留饮。宴会上,范增命项庄舞剑,欲乘机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常以身掩护刘邦 。最后,樊哙带剑执盾闯入,刘邦始得乘隙脱险。后遂以‘鸿门宴’指藏有杀机的宴会。”罗广斌、杨益言 在《红岩》第十章中写道:“ 许云峰一时没有答话,除了徐鹏飞 ,这些人他都没有见过。可是一看这场面,特殊隆重的气氛,颇有几分鸿门宴的味道。” 峻青在《海啸》第三章中写道:“他认为这是申天锡摆下的鸿门宴,有意对他进行谋杀。”

  通过“鸿门宴”,后人对两位当事人也给予了客观评价。刘邦:1、很小心谨慎、镇定。张良跟刘邦说项伯告密的事,刘邦问张良:“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其次,让张良算好时间,等自己走远了,再进去送礼。并徒步逃跑,骑马怕惊动项羽;2、善于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项羽要打过来,刘邦便问张良如何应付,并听从采纳了张良的意见;3、无赖、小人、脸皮厚。刘邦通过张良引荐,与项伯称兄道弟,结为儿女亲家。事实表明,这招救了他一命;4、勇敢赴鸿门宴;5、机智、能屈、能伸,口才了得。一上来就下跪请罪,说了一套歪理,并从项羽口中套出出卖他的人,让项羽杀他的心,有所动摇。

  项羽:1、优柔寡断。范增举数次玉佩,让项羽杀刘邦,项羽犹豫未决;2、冲动。曹无伤告密说刘邦谋反,项羽没把事件调查清楚,立马要攻打刘邦;3、没有警惕心。项伯出入刘邦军营后,劝项羽不要杀刘邦,而项羽没有一点怀疑项伯的忠诚度,反而被他说得有点动摇;4 有勇无谋、刚愎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