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知识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裴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裴炎是李治为儿子李显指定的顾命大臣,说明他的身份地位高,而同时,他也是由武则天一手培养提拔的,是武则天最坚实的支持者,为何最终他却与武则天分道扬镳呢?他因为反对武则天而下狱被杀,有人说是因为他杀降遭报,这是真的吗?
所谓杀降遭报,指的是当年高宗在世的时候,裴行俭征讨突厥时打了大胜仗,为了安抚突厥部众,裴行俭曾许诺投降不杀,并成功招降了阿史那伏念等突厥将领。但裴炎却嫉妒裴行俭的功劳,以"窘急而降"为由,劝说高宗将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等五十四人斩于都市。并在高宗面前说虽然打了大胜仗,但不是裴行俭的功劳,而是他的部下程务挺等的功劳。裴行俭觉得自己有失信于突厥降将,为此称病不出。而裴炎因为斩杀降将,使国家丧失信誉,后来被武则天斩杀,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是阴祸的报应。
事实上,这种说法是比较迷信的解释,真正的原因,是裴炎后来与武则天的想法不一致,而分道扬镳了。武则天是一个会用人,也会杀人的女人,当她觉得裴炎和她不一条心的时候,她就很果断地把裴炎干掉了,那裴炎为何要与武则天分道扬镳呢?
裴炎与武则天分道扬镳,是在他认识到武则天的企图之后作出的决定。裴炎作为顾命大臣,虽然专权,可是这个人很清廉,忠于李唐,他协助武则天打击裴行俭,支持武则天废李显立李旦,都是为了李唐皇室的利益。当他发现武则天把唐睿宗李旦囚禁起来,却不归政的时候,才发现武则天的企图,原来这个女人会有更大的目标,这时候,裴炎作为李唐皇室的支持者,就站到了武则天的对立面。
有很多事便例可以为证。
其一,裴炎阻止武则天追封武氏先祖。当武氏子弟在朝廷中逐渐掌权时,武承嗣便请求立武氏七庙,并追封先祖为王。裴炎进谏道:"太后母仪天下,不应偏私于亲属。难道太后忘记吕氏败亡的教训吗?"武则天道:"吕后封生者为王,而我是在追尊死者,情形并不相同。"裴炎道却认为应防微杜渐,这使得武则天很不高兴。
其二,裴炎力保李唐宗室。武则天因为废除唐中宗李显,囚禁唐睿宗李旦,自己把持朝政,导致一些人借口恢复李唐宗室而造反,当时影响最大的就是李敬业打出匡扶中宗李显的旗号,发动扬州之变。这时候,武氏子弟觉得应该把李唐子弟都清除掉,以免后患。武承嗣、武三思等人纷纷上表,要求处置韩王元嘉、霍王元轨等李唐宗室,而裴炎又一次跳出来表示反对,虽然武则天也觉得武承嗣、武三思等人的要求不合理,不见得到采纳,可是裴炎的态度让武则天很不高兴。后来裴炎还打算趁武则天出游龙门,以武力劫持,逼女皇还政给唐睿宗。但武则天却因连日大雨,取消了出游的计划。裴炎的谋划未能成功。
其三,裴炎在扬州叛乱之际请求武则天归政于睿宗。这直接把裴炎置于武则天的对立面。当时,英国公徐敬业因贪污被贬为柳州司马,途经扬州,遇到同样遭贬的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盩厔令敬业弟敬猷,盩厔尉魏思温等人,于是联合起来密谋造反。为此,魏思温联络薛仲璋,让他一同起事。薛仲璋正是裴炎的外甥,当是官拜监察御史,虽然裴炎是他的舅舅,可是他也没有得到什么照顾,不被武则天重用,正心有不平,于是薛仲璋立即心领神了,上书请求出使扬州。
薛仲璋到了扬州后,凭着自己监察御史的身份,很快就协助徐敬业把扬州城给占领了。面对叛军,裴炎主张是请太后归政于李唐皇帝,这样叛军就没有借口了。他是这样说的:“李敬业作乱之所以短短十日就有十万之众响应,无非是皇帝年长,太后却迟迟不肯归政,遗人以口实。只要太后还政皇帝,叛军必然不战自溃。”这些话直接刺痛了武则天,武则天是一个嗜权如命的女人,她之所以废李显,囚李旦,杀李贤,把亲生的三个儿子通通修理了一遍,目的就是为了权力啊,怎么可能还把权力还回去,这根本不符合女皇的心思。裴炎竟然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请求女皇归政,简直是找死。当时,满朝文武噤若寒蝉,震惊于裴炎的大胆,震怖于太后的盛怒,偌大一个朝堂顿时落针可闻。半晌,一个尖利的语音划破沉寂,监察御史崔詧出列上奏:“裴炎受先皇托孤重任,独揽朝纲,大权在己,若无异心,何故请太后归政?”此刻,武则天意识到裴炎再也不是以前的裴炎了,再也不是自己的亲密战友了,再也不是无条件地支持自己的心腹了,再也没有利用价值了,如此,那就只有杀掉他了。武则天控制住自己愤怒的情绪,对着群臣,用她那威严的声音,慢慢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怠慢军机,乘危逼宫,裴炎,你可知罪?”于是,和武则天众多的反对者一样,裴炎死。
裴炎,一代权臣就此没落,如果他能一直追随武则天,那他的荣华富贵也会一直延续下去,然而,他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文人,是一个有底线的读书人,他虽然专权,可是他内心深处是受传统思想的引导,要忠实于李唐,反对女人专政。所以,他最终会走到武则天的对立面,他的结局就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