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辅分男女版是因材施教? 专家:性别刻板化削弱了女生攀登数学难度高峰的信念

2020-08-24 11:11:04 作者: 数学教辅分男


“男女平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特别是我们党建立新中国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把妇女从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谷峪认为,“我们承认社会性别角色,一定要在男女平等的前提下,来认识不同的社会性别角色。”


她指出,从社会效果来讲,这套教辅的出版,其负面作用远远大于正面作用,“带来的一个客观后果就是,容易把我们今天取得的成果再带回到某种程度的封建观念中去。”


教师教学期待和心理倾向是导致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沈阳师范大学妇女理论研究基地、性别研究中心原主任,沈阳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原所长郭黎岩教授认为,这套数学教辅表面反映出的是版式问题,但深层隐含的是现代教师教育的思想观念问题。


“学生都需要通过教材和辅助教材来完成学习任务。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教材的版式、内容、插图,都隐含着教育的观点和思想。”因此,郭黎岩指出,“这里面一旦显现出性别上的差异,就一定会对学生、教师、家长产生性别认同、性别角色方面的影响。”


“比如说教材在板式上分‘男版’和‘女版’,就起到了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她指出,这种心理暗示,就是性别刻板化效应。


“分性别设计教辅这一做法所形成的社会文化的认知,会大大强化男女生在专业选择上的性别刻板化”,郭黎岩举例,“如女生更倾向文科类、艺术类专业,男生更多选择的是理工科等等。”


长此以往,这种观念和思想还会形成一种习得性的刻板印象,即:男女生在学习数学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郭黎岩进一步解释道,有人认为男生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优于女生,那么这种观念就会导致,在教材版式设计上,更鼓励男生进行开放性思维,可以直接进入到问题的难点;而女孩则需要由浅入手,慢慢寻找突破口。“这恰恰就是一种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和他的研究小组,曾在课堂教学上进行过大量的实证研究。郭黎岩介绍称,“他们选了100多名来自四年级、六年级、八年级的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观察他们的互动,结果发现:教师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性别偏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互动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学生的思考。”


研究还发现,教师更喜欢和男生互动的是开放性的问题。一旦男生回答错误,教师更倾向于启发他,鼓励他继续思考;跟女生的互动更倾向于记忆性、背诵性的问题。一旦女生回答错误,教师会让她向其他同学请教、获得帮助。


“我们会发现,教师在学科教学上,已经明显分离出性别的差异性,同时,学生也会因此产生心理上的期待,比如认为女生的优势学科就是语文、外语、**;男生的优势学科就是数学、物理、化学。”


郭黎岩因此指出,“往往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维定式,所以教师在和男女生互动时,显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


而在我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教育观念中,郭黎岩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当出现难解的数学题时,高高举起手来的、教师更期待的多数是男生,而女孩在这方面是弱势,不敢举手。


“这种教学观正映射出,教师的教学期待和心理倾向是导致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郭黎岩道出造成所谓的数学学科性别差异的本质。“很多女生就认为,自己是数学学习的弱者,只有从浅、从低慢慢入阶才能学好。


而出版社分性别推出的这种版式,恰恰迎合了这种心理需求。”而“这种‘女生学习数学的潜能不如男生’的暗示,会大大削弱女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攀登数学难度高峰的信念。”


但事实上,“在数学领域乃至理科领域的拔尖人才中,女生正逐渐占领优势,优秀女性越来越多。”对此,郭黎岩深有体会。


同时她提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口所的调查结果就正说明:“性别歧视问题越少、女生的学习成绩越好的一种现状和趋势越来越明显。”


“其实,什么样的版式不重要,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用什么样的教育观来指导教师教学,来看待性别的差异,来看待我们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公平合理的科学教育。”郭黎岩因此呼吁,教师一定要改变刻板的教学观念。


同时她建议,要扭转教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还应该为男女生学习同一难度的科目创造公平、平等的机会。


但这仍有不小的难度。“我们现在太缺少高难度性别教育破解的专项研究,比如怎样破解女生数学难学的心理暗示,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上的探索,并展开科学的实验研究。”


她希望,构建以卓越的现代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课程、教材、教法新思路的研究,来推动男女学生学习的成长动力,开发女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潜能,培养女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从而促进她们在数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