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名为《男生女生学数学》数学教辅书籍,因分性别设计教学内容、基于大数据定制“男生用蓝版,女生用红版”,引发广泛争议,被网友们批评是性别歧视。
8月19日、20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接连发布声明,针对争议教辅采取“终止出版,不再发行”的决定,并表示“深表歉意”,“**任何形式的性别歧视”。
书籍虽然很快下架,但留下的疑问仍有很多?分性别设计教辅书籍这一做法是否有科学依据?教育教学领域为何出现影响教育性别公平的做法?如何杜绝教育教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这都需进一步深思。
教师:这种教辅书籍容易从青少年时期就导致性别歧视的产生
“这套系列基于大数据分析,将初中数学各个知识点的学习分为不同的难度层次,设计了不同层面例题的展示、剖析以及进阶变式,策划了旨在使男女生发挥各自优势、帮助男女生根据实际情况找出数学学习的薄弱环节、为学习进步找到突破口。”
前不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曾在微信公众号华师教辅ECNUP中这样推介争议书籍。
虽然文章中曾提醒:“男生建议用蓝版,是不是意味着蓝版更难一点,红版更简单?实际并不是这样,总体难度应当差不多,只是部分章节内容有差异。”。
但据媒体报道,与该教材合作的一位专家曾公开表示:“在高端的数学学习这一块,男生优势明显。”这一说法令网友和家长们难以接受。
有网友表示,出版社的行为是在“加强性别歧视”;更有网友要求出版社“反思清楚这本书错在哪了,否则下次还会犯一样的错误。”
那么,这套数学教辅研发人员的理论是否合理呢?
女博士小宁(化名)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本科时她便因热爱选择了数学专业。基于超过10年的专业学习经历,她认为,“男女在思维上可能确实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在同样性别的人之间也存在。”
在她看来,中小学教学是以提高分数为目的,“这种分数的提高主要靠教学方法、个人努力,至于性别造成的思维差距并不是主要因素。”同时,就数学考试成绩而言,她也感觉“女生和男生没有差别。”
考虑到一线教师更有发言权,8月20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谷峪专门从5所初、高中学校找到6位不同性别的初、高中数学教师,做了一次小型预调查。
调查结果如她所想:没有一位教师支持按性别区分教学内容和方法。
据谷峪介绍,6位教师均表示:整体来看,男女生数学成绩区别并不大。同时,他们也统一认为:这种教辅书籍容易从青少年时期就导致性别歧视的产生。
除了教师们的教学经验,还有一些数据支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口所曾在2012年和2017年开展了两次上海中小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其中,2017年调查发现,在7个年级全部调查对象中,除了化学男女生成绩几乎没有相差外,女生的各科平均成绩都高于男生。
其中,数学成绩相差2.33分,甚至在一般认为男生较为擅长的物理学科中,女生成绩都比男生高出3.22分。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媒体统计,在今年的高考状元中,女生一共24名,占已公布高考状元总人数的54.5%。其中,在新高考不分文理的四个省份中,男女生各占一半。另外,重庆、湖北、贵州、河北的文理科状元都是女生。
教材分性别是刻意强化性别差异
在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王立波看来,我国的性别平等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尤其在女性受教育方面,在世界范围内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她因此曾撰文称,女性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更大受益者。
那么,数学教辅书籍分“男版”“女版”这种“***”的做法为何还会出现呢?
谷峪分析认为,这样的书籍能够得到出版,与教育改革中出现的诸如产业化商品化等深层次问题不无关联。“多年来,我们的教材教辅一直存在问题,特别是教辅的出版发行,国家进行了多次整改,但仍有一些积弊存在,这与出版社追求利润是分不开的。”
“分性别设计教学内容,这是在放大、夸大性别差异。”对于出版社的做法,王立波也持**意见。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女儿数学能力比较强,就选择‘男版’,这正是对出版社初衷的证伪。”王立波认为,所谓男女在数学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鲜有研究成果的支持,更不是学界的共识。
谈及男女性别差异不仅是指生理的差异,更是指文化的建构,是后天塑造的社会性别的差异。
基于此,她认为,“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去刻意强化男女数学思维的差异。这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成绩,而且也无益于学生性别平等观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