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苏州河两岸的人生戏台

2020-08-26 08:41:02 作者: 电影八佰:苏
嗨,下午好,我是月亮。
赶着电影院复工的潮流,我和樊老师在周日晚上去看了最近上映的战争片《八佰》。

不知道是因为《八佰》本身最近的热议,还是因为大家都太久没有“电影”这项娱乐活动了,整个电影院除了隔开的座位外,座无虚席。一片喧哗声中,电影开始了。
整场电影有147分钟,长达两个小时,听说原本是180分钟,后因时长问题删去了不少,导致电影当中一些碎片化场景的转换有点仓促。说实话,看到第二日的时候,我就有点看不下去了,一直在问之前看过的小伙伴后面会有反转吗?(原谅我对淞沪战役的历史并不太清楚),得到的回答是没有。

为了不留遗憾,我抓着扶椅看完了全场。因为,真的太惨了。四行仓库,一幢25米高的六层混凝土建筑,位于苏州河畔,在上海租界的边缘地带,仓库内只有88师第524团第1营的四百多人,要与日军精锐第3师殊死战斗。而所有的这一切,只不过是在给苏州河对岸的洋人唱一台戏而已。一边是伪和平天堂,一边是炮火重重的地狱。?

杜淳扮演的谢晋元在接收到特派员上级指令时,歇斯底里的喊道“难道这一切在你们眼里就是这种意义吗”,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是从然赴死,身绑**包跳楼的死士?还是在想撤退的话是否就意味向苏州河对岸宣告中国国民**军要缴械投降?如果他知道最后撤退就意味着送死的话,还会不会当时毅然决然要求全体战士迅速过桥。“所有的战争背后都是**,不要把这场壮举沦为一场更大的笑话。”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说出了这场战争的真正意义,不过是演一场伟大壮举的戏,来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远在布鲁塞尔国际会议上的列国外交官互相推诿时,他们根本想不到中国士兵带着溃烂的伤口,在抵挡敌军越来越猛烈的炮火,甚至是以必死的决心升起国旗。不过是一支雪茄的时间,但他们,度秒如年。很难想象因为比利时首相丑闻而延期此次布鲁塞尔会议时,顾维钧是带着怎样心情,或羞赧或颓然,他恐怕早已在煎熬的等待中失去当年在巴黎和会上舌战日本代表的锐气了。所谓的举行会议,恐怕只是诸国搪塞中国的借口,美名其曰为和平,在战争没有发生在自己头上的时候,列强永远体会不到唇亡齿寒的道理。

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在四年之后,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才对日本宣战,中美英苏结成同盟国。这一天,我们足足等了四年。这一天是中国数千万士兵凭靠着强大的意志拖垮了日军而换来的。

所以换句话说,中国在1937年,永远不可能靠一场戏等来国际支持。



不得不说,管虎导演的拍摄手法令人叹服,一条苏州河隔开了两重天地,租界歌舞升平,纸醉金迷,一帮洋人居然可以喝着咖啡,下着赌注来观战这场战争,而另一边,人间炼狱,残垣断壁,没有粮食补给,没有**等医药用品,靠着血肉之躯,来保护这个国家的尊严。“商女不知**恨,隔江犹唱**花”,灯火一明一暗,歌声婉转暧昧,极大程度的渲染了这两句词的氛围。国要亡,而装睡的人永远醒不来。
《八佰》这部电影,让我觉得十分新奇的是,有许多老辈演员不再冲锋陷阵,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饰演了一群打扫战争后现场的“被迫英雄”,来进行对比。

张译饰演的老算盘,姜武饰演的胆小如鼠的“老铁”还有欧豪饰演的“端午”,这群鲜活渺小的底层散兵,从他们一开始逃跑,到后面慷慨赴死,管虎营造了群像视角,用小兵们不同的心思打量这场战争,宣扬了一种底层士兵的英雄主义。这样的叙事角度,让观众切切实实在站在这些战士军民身边,来体会他们的人物心理变化。

在战争中,没有人不怕死,这群游兵散勇,起初贪生怕死,后面却为国赴死,形成了完整的人物成长链。管虎没有宣扬战争片一贯的个人主义,打造人物高光,他选择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中国八年抗战的胜利是无数军民共同抗战的结果,是小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民族大义。
电影以白马隐喻护国,在最后的扬蹄中落幕。没看之前就知道这部电影一直饱受争议,在真正的历史上,这场保卫战被称为战争的耻辱,因为它代表的意义是以中**人的血肉之躯来向对外的洋人邀功。国家遭受**,百姓沦为**之奴,将士们身先士卒,为国战死,这没什么好说的,但是中**人的热血和生命,被“***”拿来向英法列强演戏,而四行仓库是演戏的最好的舞台。
这一点不能忍。

单看一场电影,不上升到党和民族的高度,我想管虎导演想表述的应该是在抵御外侮的战争中,人人都会被卷入历史的洪流当中。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至于每个人怎么去看这部电影,众说纷纭。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切入都会引来诸多谩骂。如果你支持,就会被别人认为在替**洗地,如果你**,但《八佰》确确实实是中国战争片史上新的里程碑。而我只想套用电影中何先生说的一句话来给它打上一个句号,“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