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行思VS王国维,两个版本的人生三境界,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2020-07-30 21:10:09 作者: 高僧行思VS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在汉语言中,我们把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称作“境界”。境界,这似乎是一个玄之又玄、十分高深的词汇,好在中国人善于总结。于是,各种各样的“三重境界”应运而生。

人无贵贱之分,境界却有高度之别,以习武练功为例,低可健身,中可防身,高可修身,其中,健身为“法”,防身为“术”,修身为“道”,由低到高,循序渐进,这便是功夫的三重境界。

(青原行思)

我们最熟知的“三重境界”当属青原行思的“参禅三境界”和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行思,唐朝佛教禅宗高僧,因住吉安青原山净居寺,世称青原行思,他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门下首座,修行高深,领悟透彻,提出了著名的“参禅三境界”,即: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王国维,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一代鸿儒,他在代表作《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同样著名的“治学三境界”,原文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

青原行思的“参禅三境界”和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都被由点及面,上升到了“人生三境界”。

其中,青原行思的“三重境界”被进阶为:

小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中年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老年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被进阶为:

第一境界是“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是“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是“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青原行思是得道高僧,他的“三重境界”哲思更深,逻辑更严,虽然由低到高反反复复说的一直都是山和水,但意思完全不同,简约而不简单。

青原行思的“三重境界”重在强调返璞归真,人生顿悟,具有非常明显的禅宗色彩。

而王国维是一代大儒,他的“三重境界”表述更优美,文学性更强,三句话分别摘自三首宋词名篇,原本只都是描写男女爱情的相思之句,但在王国维的二次加工和精心重组下,它们却被赋予了全新含义和深刻哲理。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重在强调成长和付出,先“立”再“守”,而后才能“得”,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努力走好每一步,才能收获成功。

(青原行思的“人生三境界”)

笔者认为,青原行思的“三重境界”与王国维的“三重境界”并无高下之分,二人身份不同、角度不同、思维不同、领域不同,所以理解也不同。

有趣的是,青原行思是高僧,他的“三重境界”原本说的是“参禅”,但延伸到“人生”上依然适用,而王国维是学者,他的“三重境界”原本说的是“治学”,但延伸到“依然适用。或许,这就是大师,这就是智者,他们的言行和哲思,就是有这种令人惊叹的普适性。

那么,高僧行思VS大儒王国维,你认为谁的“人生三境界”更精辟呢?各位读者又处在哪一重境界中呢?

参考资料:《人间词话》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