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妹妹相差3岁,妹妹出生后,她发现自己对哥哥的耐心越来越少。
两个人抢玩具,本来想好好说说哥哥,说着说着就吼起来;两个人打打闹闹,本来不想过多干预,妹妹一哭她就忍不住对哥哥大声起来。好几次,因为哥哥顶嘴,她还忍不住动手了。
眼看着原本自信阳光的哥哥,越来越退缩紧张,经常啃手指,她知道自己对哥哥一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沟通的过程中,我问了她一个问题:“每次看到哥哥欺负妹妹,或者听到妹妹哭的时候,你童年时期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或感受?”
她愣了一会儿,惊讶地说:“是的,每次听到妹妹哭,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被爸爸妈妈批评后伤心的感觉。要么是因为我没有姐姐表现好被批,要么是因为弟弟比我小,我必须要让着弟弟被批。”
我继续问:“觉察一下,是不是原本两个孩子吵完打完,很快就和好了,但你代入了自己的经历和情绪后,他们都和好了,你却还缓不过来?”
她很坦诚地点点头:“确实,感觉每次哥哥把妹妹欺负哭之后,我心里就有一个自动按钮被启动,就算我脑子知道不该吼孩子,但还是忍不住。”
后来,这位妈妈再次面对两个孩子的冲突时,就不着急去做法官,而是给自己一分钟时间,先觉察此刻自己的情绪,以及冒出的想法,觉察到之后,再问问自己“这是真的吗?还是我过度解读了?”
从那之后,她对哥哥的怒吼频率越来越低,而两个孩子之间的相处,因为少了妈妈的角色代入,关系反而更好了。
其次,如果做不到觉察和改变,但至少把成人之间的事情,仅限于成人沟通、讨论或争执,不把孩子牵扯进来。
很多人从小哭了没有得到及时回应,或者得到的都是训斥,所以一听到孩子哭,就格外抓狂愤怒,如果此时孩子在面前,就可能出现失控伤害孩子的情况。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只是因为父母心理上不够成熟,把很多累积的愤怒、情绪,通过发泄到无辜且无力反抗的孩子身上来转移自己的不舒适。
没有人的成长得圆满的,无论我们曾经受到怎样的养育和对待,都不能成为我们把孩子当作恣意发泄对象的理由。
第2类父母:头脑上强大,情感上匮乏
第2类容易对孩子产生较深伤害的父母类型是——头脑上强大,情感上匮乏。
我们大部分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被输入很多道理:
好好学习,不然人生没有出路;
要乖要听话,不然没人喜欢你;
要懂得谦让,要懂礼貌,要学会分享......
这些道理,几岁的孩子可能都被输入了足够多,可是为什么很多人却依然陷入了“懂了无数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困境呢?
答案是:当道理只停在脑子里时,无法转化为我们的行动力;只有当我们的情感上充满联结,再有相应的信念形成时,行动就是自然而轻松的结果。
当我们头脑上塞的道理越来越多,头脑就越强大;当头脑越强大,我们跟内心情感的联结就越来越少。
如果我们的成长中,也没有人给我们做情感和情绪表达的示范,我们渐渐就成了头脑强大、情感匮乏的人。
当我们为人父母之后,如果没有经过有意识的觉察和主动的学习改变,就会本能地按照自己最习惯、最熟悉的方式养育孩子。
有一个年轻的80后爸爸,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所以从来没有过自己的零花钱。
有时候实在羡慕小伙伴买的零食,想问爸爸妈妈要,总会被批评:
“小孩子家,不要乱花钱!”
“你这么小,哪里懂得怎么花?”
“现在就乱花钱,长大怎么得了?”
孩子出生后开始上幼儿园之后,妈妈觉得孩子可以拥有适当的零花钱自由支配,一方面让孩子在物质上有丰盈的自由感,另一方面,也逐渐培养孩子对金钱的管理能力。
但是,爸爸打心底认为,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懂怎么用钱,而且,从小就这样给孩子钱,以后养成挥霍的坏习惯怎么办?
有一次,爸爸买东西用钱,看到孩子的小钱包在桌面,顺手就拿了几百块去用,只留了一些零钱在钱包。
过了几天,孩子进行每周例行的数钱环节时,发现自己攒的钱都没了,大哭了一场。
妈妈才知道,爸爸擅自用了孩子攒了几年的钱。
但爸爸不以为然:“我从小到大都没有零花钱,他这么小,连钱都还分不清,给这么多零花钱干什么?”
这位爸爸,就是典型的头脑强大而情感匮乏的代表。
面对零花钱,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证明孩子不需要零花钱,其实也是他成长经历中对于金钱有匮乏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