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粮安:端牢中国“饭碗”的中粮力量

2020-10-20 10:41:44 作者: 疫情下的粮安

在肺炎疫情全球不断蔓延、世界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今年的“世界粮食日”尤为关注粮食安全问题,探寻“端牢中国饭碗 共筑全球粮安”的解决之道。

作为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大粮商,中粮集团长期致力于农粮全产业链打造,并积极引领中国农粮行业融入全球粮食市场,畅通全球粮食供应链。在抗击疫情的考验中,不仅有力地保障了湖北武汉乃至全国市场的粮食供应,而且为有效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农粮企业的力量。

产业强粮

作为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中国是世界上的重要粮食消费国。做强我国粮食产业链,维护我国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于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近年来,中粮集团根据国家新的发展要求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聚焦“高质量发展”,推进资源向农粮主要主业聚焦、向主要经营品种聚焦、向关键环节聚焦,夯实农粮产业链供应链。疫情期间,正是依托这一完善的全产业链条,中粮集团快速建立起了协调高效、调度科学的精准保供体系。

在武汉疫情最严峻的时期,中粮每天发往武汉市大米超过200吨,面粉面条约50吨,食用油约达300吨。在武汉各大卖场,中粮福临门食用油占到市场的近10%,福临门、香雪的大米、面粉和面条占比超过20%,而中粮“家佳康”小包装生鲜肉则占比高达1/3,用实际行动有力保障了武汉市场的充足供应。

今年6月份,面对北京疫情防控工作的再度升级,中粮集团迅速启动米面油等应急保障供应机制,根据实际所需,加大北京成品仓库、各大电商北京仓的库存量,日均向市场供大米220吨,面粉180吨,有力地保障了特殊情况下北京市场的整体平稳。

面临疫情期间产业链上下游遭受冲击的局面,中粮集团凭借产业链优势,迅速纾解上游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物资紧张难题,并帮助产业链上广大中下游企业合作伙伴及时复工复产、稳定发展,确保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转,从而为粮油食品市场的持续稳定供应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局势下,中粮集团凭借稳定的供应链产业链,有力维护了国内市场上的粮食供应稳定。

技术节粮

长期以来,粮食在端上餐桌之前存在惊人浪费,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不可忽视的“隐形挑战”。据测算,我国每年仅在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浪费的粮食总量达700亿斤以上。尤其在全球疫情的冲击下,“产后节粮”成为维护粮食安全的迫切之举。

中粮集团依托全产业链优势,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技术优势,在减少粮食产后损耗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在仓储环节,中粮集团积极探索订单收购、统一规模收购等模式,有效减少了粮食在农户手中因保管不当造成的浪费。还通过“粮食银行”平台,改变农民的粮食仓储模式,使粮食可从田间不落地进入粮库,有效减少霉变和损耗。中粮此举,仅在辽宁省每年节约玉米就达27万吨。

在运输环节,中粮改变以往浪费严重的“包粮”运输方式,推行“四散化”运输,即散装、散卸、散储、散运,以有效降低粮食流通中的损耗。在运输过程中,中粮还严格做好封车,将损耗降至最低。中粮运输模式,可将原先5%以上的损耗降至0.1%以下。

在加工环节,中粮一改以往我国粮食加工的粗放方式,从机器设备和工艺管理两个方向重点发力,开展集约化生产,既达到了节粮目的,还提高了产品质量。岳阳米业将碎米率下降4%,有效提升了大米产出率。中粮粮谷巴彦淖尔面业打造的雪花粉高端专属工艺,则既保留了小麦丰富的营养和天然麦香,又保障了面粉各项指标的遥遥领先。

外贸稳粮

我国是世界粮食贸易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城镇化推进和消费升级,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早在2011年,我国即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

今年全球疫情的持续蔓延,给世界粮食供需平衡带来巨大冲击。完善和强化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构建高质量、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粮食供应体系,确保全球粮食供应链的有效运转,成为维护粮食安全的必要举措。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