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建筑,半世情缘——不可错过的“窗里窗外——梁思成林徽因特展”

2020-10-23 12:44:45 作者: 一生建筑,半

   2018年4月,《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故事——《林徽因与梁思成,中国古建筑的编年史家》。

  

 

  梁思成、林徽因这对民国恩爱伉俪的名字,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深深刻在大众脑海里。人们谈论着他们强烈的报国责任感,体味着梁、林所持教育理念和风骨,为两位大师对中国城市规划事业和历史文物保护做出的卓越贡献而震撼。

  匠人风骨,万年永存

  1930年,中国营造学社成立,这是近代第一个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自成立起,以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等人为代表的学社先贤,便开始了抢救古建筑之旅,长达15年。

  

 

  

 

  梁思成和林徽因之所以如此执着于探索中国古建筑,有部分原因是来自国际上的评价。

  一方面,当时英国两个权威的建筑学者弗莱彻尔和弗格森都把中国建筑看作一种重视装饰和色彩的固定风格,称为“非历史建筑”。另一方面,日本学者常盘大定等宣称中国境内保存最古之建筑是辽代的,即公元1038年建成的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他认为:“实际来说,中国和朝鲜境内一千岁的木料建造物,一个亦没有。而日本却有三十多所一千至一千三百年的建筑物”。

  不过这些看法,在梁思成他们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唐代建筑佛光寺的那一天,就已成为了过去。

  寻踪中国古建筑

  在那个充满动荡的时代,梁林两人深刻感受到中国古建筑体系研究的匮乏与紧迫,决定建立起中国先进的建筑研究体系,探索出一条中国古建筑与城市发展的新生之路。

  怀着共同的强烈报国责任感,两人穿梭于全国各地,实地测绘了几千处建筑物的身影。梁思成先生利用鸭舌笔和墨线等简陋的制图工具绘制出当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准的建筑图纸,构图之精准、细节之精细,令百年后拥有各类绘图软件辅助的专业人士都惊讶不已。

  梁林二人笔下的中国古建筑测绘图,一方面秉承了西方建筑学的制图手法及其蕴含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精神,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融入了中国传统工笔和白描的技巧,更好地呈现出中国古建筑独特的美感。

  

 

  近距离观赏这些精细的手稿,你可以自由自在地畅想这座古建筑的前世今生,它所包含的历史沉淀。而这些珍贵的手稿实物、大量艺术手稿,目前正在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举办的,“窗里窗外——梁思成林徽因特展”中展出,为深圳观众讲述建筑大师梁思成和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传奇故事。

  

 

  梁思成手绘《清式营造则例》插图

  此次展览定名为“窗里窗外”,汇聚了上海艺术品博物馆等相关机构收藏的梁思成、林徽因大量珍贵的文献和实物,既反映了两人“窗子以内”的诗意生活、也折射了其“窗子以外”的丰富经历——为国家兴亡奔波忙碌的一生。

  

 

  沉浸式的空间和展陈让观众在走进展厅的一刹那便转换了时空。展厅的入口设计一曲折的小巷,穿过小巷,便是一片宽阔的、水平如镜的水面,带来心灵的澄净与思考。漫步展览空间,梁思成与林徽因作为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窗里”与“窗外”的数百幅人生影像见证着时光的流转;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建筑、文学、工艺设计等领域比翼双飞;他们秉承父辈梁启超、林长民等一代鸿儒的家学渊源,以及他们与周恩来、朱德、聂荣瑧、彭真等党和国领导人,与沈从文、金岳霖、徐志摩、傅斯年、费慰梅等众多师友诗文唱和、鸿书往返。

  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到梁林伉俪使用过的生活私物、亲手书写的信件手稿、亲人挚友间赠与的物件等,了解梁林两位先生的生活起居、学研实践和人际往来。其中,尤其难得一见的,是林徽因的新婚嫁妆皮箱,这是1928年林徽因新婚回故乡福州探亲时,林母所赠,红色的皮箱漆色鲜艳,历经岁月洗礼而色泽依旧。

  

 

  林徽因用玛瑙耳环

 

 

 

 

--推广

来源: 消费日报    | 作者:王新文    | 责编:华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