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界面,出现一张浙江电子地图,上面显示“杭州81.43、宁波74.40、温州78.84”等11个设区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指数;切换到指标分析页,系统自动“诊断”:经济复苏向好势头逐步形成,民营经济韧性足、活力强、适应迅速的特征将得到进一步体现……近日,浙江首个民营经济发展监测指标体系试运行,实时监测浙江840万家民企、个体工商户的“生命体征”。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全国首个运用数字化方式全量归集、穿透到县的民营经济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借助算法模型,它能每月更新动态、自动撰写分析报告。
“以前没有渠道能如此快速、全方位地了解本地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相关数据掌握在各主管部门,要打各处电话才能拿到,有的甚至到年底才有。现在打开手机就能看到数据,还有多维分析、预警、长短板比较。”台州市统计局综合核算处副处长丁倩倩说。
这一让民营经济发展状态一“屏”可知的监测体系,主要从主体活力、资源要素和质量效益3个方面选定40项指标,对区域民营经济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例如,在主体活力方面,针对民营企业、头部企业、个体工商户3类主体,分别设定民营企业数同比增速、境内民营上市企业数、新设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速等详细指标,兼顾重点监测和全局监测。
监测数据来自省市场监管局、省统计局、省工商联、人行杭州支行、杭州海关等十数个单位,覆盖浙江所有民企、个体工商户。系统还设置了12条预警规则,算法模型自动运行、分析,一旦民营企业数同比增速出现负增长、民营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出现正增长、民间投资增速低于浙江面上投资增速等,都会触发报警。
“考虑到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县域特色,相关数据穿透到县一级,便于管理部门及时作出反应。”省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处副处长刘畅说,目前,浙江各县(市、区)基本建立了相应通报制度,定期召集有关部门研究监测系统提供的智能分析月度报告。今年4月,监测系统前期试水时发现,仙居县存在民企从业参保人员增速环比下降问题,当地人社部门立刻举办专场招聘会、开展入企宣传。1个月后,该指数环比转正,增长2.9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