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高窟到汉长城

2020-07-22 05:33:13 作者: 从莫高窟到汉

敦煌铁路北段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得益于祁连山冰雪融水的滋润,河西走廊水草丰满、土地肥沃,是戈壁沙漠中人们赖以生存的富庶绿洲,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河西走廊西端更是连接西域与中国东部的重要门户,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战争、商贸、探险、交流与融合……为这片土地烙下了众多让人着迷的文化印记。空城计真实发生的地方唐僧收徒“孙悟空”

从敦煌铁路北起点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柳沟站出发,行驶约100公里,抵达甘肃境内有名的古文化遗址——锁阳城。据史料记载,锁阳城建制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置敦煌郡冥安县于此,后历代又设西昌县、瓜州、苦峪城。而“锁阳”一名的由来,相传与唐代名将薛仁贵有关。根据清代小说《薛仁贵征西》的撰述,薛仁贵一路西征到此中了埋伏,被困城中,程咬金突围去长安搬救兵,薛仁贵粮草断绝时,偶然发现城周边有一种名为“锁阳”的植物,不仅可以充饥,而且士兵们食后机能恢复明显,他们因而得以坚持到程咬金搬来救兵解困。后人感“锁阳”解救将士之恩,将城称作“锁阳城”,并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

锁阳城分内外两城,外城面积约80万平方米,在外城西城墙中部与内城的西北角修筑有一道隔墙,将外城分成了南北两城。如今外城的城墙、隔墙早已坍塌,被风沙掩埋,杂乱生长的骆驼刺、红柳等取代昔日繁忙的人影绰绰,显得格外荒凉与肃杀。锁阳城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西走廊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城遗址。遗憾的是,岁月流逝,风沙侵蚀,锁阳城已不复当年,唯有留下的残垣断壁似乎还在述说着曾经的硝烟与峥嵘。左上图为锁阳城内的塔尔寺遗址。遗址的中心位置是一座大型覆钵塔,以土坯砌成,据说佛塔中曾发掘出不少经书。

从外城往内,不久便可以看见锁阳城遗址标志性建筑—— 一座残高约18米的角墩,人们便知道内城的地界到了。锁阳城内城面积约20万平方米,四方各砌城墙一堵,在西城墙和北城墙处各开城门一扇。据史书记载,在这西城门上发生了真实的空城计:唐开元年间,吐蕃多次侵犯瓜州,大唐名将张守珪领命驻守瓜州,刚到没多久,吐蕃再次来袭,张守珪临危不乱,在西城墙上大摆宴席,与部下开怀畅饮,吐蕃将士见此状恐城内有埋伏不敢进攻,撤兵而去,张守珪随即率兵追击,最终大获全胜。

内城城墙四角各建角墩一座,角墩下用夯土,上为土坯垒砌,角墩设站岗士兵,一旦发现敌情,则以“白天燃烟,晚上点火”的方式报警。角墩的标志性设计为中开高大门洞,一来为站岗士兵提供雨雪庇佑之所,二来可借此减少强风的损害。内城东部有隔墙一堵,将内城分为东西两城,东城较小,建有官府衙门;西城较大,为官吏、百姓以及往来的旅客和商人的居住之所。在东城墙以及南北城墙东端的外围,还建有羊马城,平日供羊马安居。战时,当敌人突破外城墙后,羊马城旋即成为第二道防御工事,抵御敌人的长驱直入。

敦煌之美,美在那广阔的大漠。璀璨的夜空下,大漠更显寂寥苍茫,置身其中,只觉人的渺小,大自然的浩瀚。敦煌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合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莫高窟是一座距今2000余年的石窟群,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长久、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和石窟艺术宝库。

在旧时,锁阳城是重要的边关防御阵地,同时,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无数历史名人在此留下过足迹:张骞、唐高宗太子章怀、唐朝名将张义潮……唐太宗时期,玄奘“西天取经”也曾路经此地,在城东1公里处的塔尔寺讲经半月有余。塔尔寺的形制与锁阳城类似,分外围院落及内部寺院,外部寺院寺门两侧置鼓楼、钟楼及僧房,内部寺院则是礼佛场所,院中心现存覆钵式大塔一座。相传,这座佛教大寺有求必应,经过锁阳城的旅人都会来此祈求一路平安。也是在这里,玄奘收胡人石槃陀为徒,此人便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观佛像壁画识朝代莫高窟里的文化奇迹

跟随敦煌铁路继续向西南行进60余公里,火车抵达的首站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关于敦煌名字的由来,学术界多有争议。《汉书·地理志》记载:“敦,大也;煌,盛也。”也有学者认为敦煌为少数民族语言音译,意为“燃烧的灯塔”……但无论哪种说法,都认为敦煌之名表现了这座古城在历史上的殷富繁华。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咽喉,敦煌自古就是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大批文人墨客、商人探险家、僧侣教徒等接踵而至。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敦煌就来了一位为今日敦煌学开创历史的僧人——乐尊:在当时,乐尊云游四海,行至敦煌三危山时,忽见山顶金光笼罩,状有千佛,他认为此山定為佛主庇佑之所,便在山间开凿一洞窟清修,这便是敦煌莫高窟的源起。在后代,官吏、僧人、世族大家、过往旅人等纷纷在此开凿洞窟,绘壁画、塑佛像,以祈求内心的慰藉。至唐代,开窟行为达鼎盛,北宋时莫高窟开始衰落;元代以后,莫高窟的开窟造像行为完全停止。莫高窟也逐渐被废弃。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