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争当天上最亮的“星”

2022-10-31 10:03:06 作者: 北斗,争当天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模型。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摄

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轰”的一声巨响,一枚 “长三乙”运载火箭冉冉升起,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五十五颗卫星,也是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送上太空。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比原计划提前半年。

完美收官,星耀全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于迈入全球时代!

为了这一天,北斗人奋斗了二十六年。为了这一天,国家组织千军万马,北斗人克服千难万险、历经千辛万苦。现在,北斗终于开始走进千家万户、造福千秋万代。听到这个消息,北斗人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化作了欣慰:“这辈子能参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是人生的幸运与幸福!”

2015年3月30日晚,一枚“长三丙”运载火箭划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沉寂的夜色,带着美丽的尾焰直刺星光闪烁的夜空,将肩负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重大核心关键技术试验任务的第十七颗北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太阳能帆板顺利打开”的消息传来,发射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记者们开始现场采访。一名记者走到时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助理、工程总体室主任的郭树人面前。

“北斗二号启动已经满十年了,这十年,您最大的欣慰是什么?”记者问道。

郭树人答道:“通过不计其数的计算、论证设计出的方案,终于得到肯定,取得统一意见。”

在科研工作中,常常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郭树人作为工程总体室主任,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积极协调,统一大家的意见。

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需要在太空布设数十颗北斗卫星。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些卫星采用什么样的星座结构。

GPS导航卫星全部采用距离地球两万千米左右的中地球轨道卫星(MEO)。但北斗卫星星座设计团队带头人许其凤带领团队对其覆盖性、性价比、管理模式进行细致分析、深入测算后,发现它根本不适合北斗二号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团队根据北斗导航“三步走”战略特点,通过缜密推演、细致计算,在国际上首次将距离地球三万六千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运用于卫星导航,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GEO+IGSO+MEO”混合星座。

郭树人带领总体团队,通过计算、论证,认为混合星座对亚太地区覆盖率高,投入性价比高,建设速度快,技术风险小,而且见效快、易管理,完全符合区域系统特点,并能够给未来的全球系统建设准备广阔空间。

但这一创举与用户部门、研制部门的意见大相径庭,遭到不少反对。

为了统一内部意见,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领导小组和总设计师系统(以下简称北斗“两总”)把各系统专家召集到航天城协作楼,进行集中讨论。大会小会不下百次,郭树人也先后一百多次上台解答各种疑问,大家依然存在分歧。

各系统专家大多是各科技领域的名家,其中不少是“两院”院士。而郭树人当年只有三十多岁,是年轻后辈,他带着团队大会解惑、小会释疑、个别沟通。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三次不行,四次……不厌其烦、反反复复从各个角度用客观的数据回答各种疑问,终于使大家基本接受了“混合星座”方案。

郭树人说:“大家都是为北斗好。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我的任务就是把大家的意见统一起来。”

“GEO+IGSO+MEO”混合星座是中国首创,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星座”。

事实证明,“GEO+IGSO+MEO”混合星座非常适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特点,为北斗导航确保“中国特色”、跻身世界一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星座模式好不容易确定下来,寻找北斗卫星向地面发射信号的频率又遭遇“寒冬”。

太空茫茫,无边无际,但它并不是一片任人类信马由缰、肆意驰骋的无边草原,而是一条条“狭路”。比如卫星导航频率,可供人类使用的无线电频谱非常有限,而且其中绝大部分已被航天强国抢占。

北斗二号2004年立项时,只有一段频率可用于导航卫星通信。中国北斗、欧盟伽利略同时申报了该段频率使用权。按照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谁先把卫星发射升空并在地面收到卫星信号,谁就能优先使用该频率。国际电信联盟同时规定,自申报之日起,必须在七年内使用频率,逾期视为自动放弃。

这时,欧盟伽利略卫星导航已经进入卫星发射阶段,而北斗的申报时间已经过去四年。这意味着三年内中国必须把北斗卫星发射升空,并抢在欧盟伽利略之前在地面收到卫星发回的信号,北斗卫星导航建设才能赢得主动权。否则,北斗卫星导航建设将处处受制于人,甚至面临夭折的风险。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