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八大水系统一禁渔成效如何 跟着专家"捕鱼"去

2022-12-09 09:55:42 作者: 浙江八大水系

   正值丰收季,浙江渔民们的网中惊喜连连。我们从温州市渔业部门了解到:今年开渔以来,瓯江入海口附近,“凤尾鱼”和“刀鱼”产量明显增多,不少渔民的月收入相比去年同期翻了好几倍。

  这着实是一个好消息。当地渔民所捕获的,正是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名贵经济鱼类——凤鲚和刀鲚。此前常年高强度的捕捞已使这些鱼类产量逐年锐减。2022年,浙江首度实施钱塘江、瓯江、椒江、甬江、苕溪、运河、飞云江、鳌江八大水系统一禁渔。这个秋冬,洄游于近海与江河之间的名贵经济鱼类终于多了起来。

  这是否意味着,我省八大水系近岸海域水生生物资源正迎来恢复向好的“春天”?近日,我们与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的专家团队、在读研究生们一起,登上渔船,在近海进行了一次专业的拖网采样调查。

  清点器材

  瓶瓶罐罐讲究多

  大清早,我们驱车从温州洞头市区来到东沙渔港,调查船已停泊在码头等候。早晨8时,团队集结完毕。我们与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伟成队长一起登船。船舱内,分属渔业资源、海洋生态、海洋牧场研究方向的三位中级工程师范青松、张华伟、秦松正组织学生们清点各式器材,我们也加入其中。

  采泥器、流量计、量筒、透明度盘、铅锤、水质分析仪……还有酒精和甲醛。第一次见到这些专业检测仪器,我们充满了好奇,一边帮忙整理,一边拿起打量,时不时向身边的调查队员提问。

  “甲醛的瓶盖要拧紧了,不要弄松,小心它挥发出来哦!”研三大学生章欣怡提醒我们。这是为浮游动植物准备的“固定剂”,取样后用上甲醛,能更好地保存它们的外观以防变形。而酒精则是为相对大型的底栖生物准备的。

  边上的一个泡沫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研二学生李尚清动作小心,正打包一种白色的半透明固状物并放到箱子里。“等下拖网以后的渔获物,就放在这里速冻。”他打开袋子让我们迅速看了一眼:里头是干冰块,慢慢气化的它们正吸收大量热量,让这里变成了一个简易冷冻库。

  另一侧,几个蓝色的塑料筐层层叠起,每一只筐里都放满了空的瓶瓶罐罐。取出一个瓶子仔细观察,我们注意到瓶壁上用记号笔写上了“OJ08”的字样。

  “这是存放各种底栖生物样本的瓶子,上面写着的是采样点的编号。”秦松过来解释,“你看,OJ08,代表着本次瓯江口调查的8号采样点。”

  “总共有多少个采样点?”“数数瓶子的编号,你就知道了。”他卖了个关子。我们仔细打量了一圈筐中瓶子,发现标记从OJ01至OJ11不等:“所以,我们这趟调查一共要去11个站点采样,对不对?”秦松笑着点了点头,拿出手机给我们秀出了一张采样地图,在瓯江口以东,11个采样点围绕着洞头本岛及周边的灵昆岛、大门岛、鹿西岛分布。

  点位选择上有什么讲究?秦松又调出另一张海图为我们讲解:“你看,瓯江入海口分为南口和北口,我们的点位就分南北两路,按照水深梯度依次从西向东排开。”他的手指向海图上的等深线,“越往东越靠外海,水深就越深。”

  在最东边的几个点位中,我们找到了本次调查的首站——位于洞头本岛和鹿西岛之间的OJ04号采样点。

  “东西都点清楚了吧?行,老颜,我们出发嘞!”早晨8时30分,刘队向驾驶舱方向吆喝了一声。船老大颜厥樽启动马达,驾船向6海里之外的目的地进发。

  采集样本

  大风大浪视等闲

  来自西太平洋的风,呼呼地吹在脸上。甲板上不宜久留。刘队带着我们来到驾驶舱背后的房间。

  此时,范青松、张华伟和秦松已半躺在沙发上。经常出海调查的他们早已学会如何与大海相处——在风浪颠簸中静坐养神,就不容易晕船。学生们也都找到位置坐了下来。

  第一次出海捕鱼,我有点兴奋,于是起身去驾驶舱找船老大攀谈。章欣怡见状,热心地递过来几张晕船贴,示意我贴在耳后和肚脐。“谢谢,你不贴吗?”“习惯了。”她笑说,“刚才刘队查了天气,今天风浪不算大,还没到3级,以前跟着他们出海学习时,9级风我都经历过啦,除了船老大,所有人都吐得东倒西歪!”

  这样想来,在海上工作着实不容易。正在感叹时,船老大颜厥樽加入了我们的聊天。他告诉我们,近海休闲渔业最近几年快速发展,调查队租用的这条渔船就是一条休闲渔船。自己与许多休闲渔船的船老大一样,年轻时都是身经百战的远洋渔业船员和水手,现在年纪大了,便转产转业进入休闲渔业公司,留在近海改吃“旅游饭”。

  “大海有可怕的一面,但也有可爱的时候。”他说,远洋也好,近海也罢,不论何时,每当渔网收起来的那一刻,都是接收大海馈赠的幸福时刻。他之所以积极支持科研调查工作,正是因为深知只有保护好大海、保护好海里的生态和生物资源,这种幸福才能长长久久。

  船老大的一番话,让我们颇受感动。的确,绿水青山、碧海汪洋,皆是金山银山。生态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浙江渔民的心中正不断“落地生根”。

  “到了,到了,准备采样!”船行40分钟后,刘队的声音传来。我们跟着调查团成员一起,拿上设备,疾步来到船尾的甲板区,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这一边,秦松先后用绳子绑住两种不同类别的采水器,分别采集表层和底层的海水水样,倒入水样桶中,用仪器初步读出水温、盐度、溶解氧、透明度和PH值等指标;那一侧,范青松用机械臂架起两个不大不小的网兜缓缓沉入海水之中,不一会儿再匀速缓慢将其升起。

  “看上去,好像什么都没有啊?”我们凑到网兜前上下打探。“这个是捕捞浮游生物的网兜,当然看不到,我们会把它们冲洗到瓶子里,拿回实验室用显微镜查看鉴定。”范青松解释。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