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翊凌记得之前遇到过一位因为阑尾炎高烧的病人,“如果先到发热门诊去排查再转到急诊。折腾一圈,本来只是单纯的阑尾炎耽误成穿孔怎么办?”
樊翊凌觉得,核酸应该作为一个常规的医疗技术手段来判断病情,而不能是影响救治的原因。“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医院也会对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核酸检测。但主要是为了让医护了解病人情况,并相应做好防护。我们以前做手术,也会排查病人有没有艾滋、梅毒、甲肝,难道病人有这些疾病我们就不做手术了吗?救人还是第一位的。”
之后,樊翊凌在内部开了简单的视频会议,“和大家通了个气,各部门也都非常迅速地同意了。”
现在,病人的分流处理前置到预检分诊阶段。如果病人首要症状以发热、呼吸道症状为主,仍在发热门诊就诊,以基础疾病为主要诊断的患者,则迅速进入急诊治疗。
预检分诊处。林子璐 摄
“快!快!快!这个病人不行了!”下午1点,呼救声从急诊门口一路叫起来,从分检台迅速传至抢救大厅。
120救护车上的担架床上,头发花白的女患者突然没了心跳,而此刻塞得满满当当的抢救大厅里早已没了床位。黄聪华迅速赶到门口,从别人的床位挤出一半空间把床推进去,开始给病人进行手动按压心脏复苏。
2分钟内,五六个医护分头推着检测仪器、针管吊瓶赶来,迅速插管、注射。一针肾上腺素下去之后,患者的心跳、血压都慢慢恢复,尽管意识尚无法恢复,好在危在旦夕的生命暂时被拉了回来。
整个急救过程,没人问过这位病人是阴性还是阳性。
医护们正在抢救病人。李楚悦 摄
撑住急诊
相比于迅速增长的就诊人数,真正让熊剑飞感到巨大压力的,是急诊科的人手。仁济东院急诊一楼一共31位医生,截至12月25日,已有27人感染,其中症状较轻的已陆续返岗。
“你还发烧吗?因为今天又有两个医生发烧请假了。如果你明天不发烧,吃得消的话尽量还是来上班,发烧就在家休息。”看诊的间隙,熊剑飞和自己手下的医生通了话。
“目前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人员损失。”熊剑飞说。一个明显区别是,急诊大厅里的医护已不再像上半年那样穿着三级防护的“大白”,只有一层薄薄的蓝色隔离衣。“4月份的时候我们的防护要求比较严格,急诊科的医生有两三个感染,现在(12月21日),我们已经有10个人发烧了。”
“我就这么点人,今天又有两个发烧了,病人怎么办?急诊不像病房,源源不断有人来,病人来了你必须要启动抢救,不可能因为你生病或者累了就休息,这个工作岗位要求你不能倒下。”熊剑飞说。
下午4点,刚刚完成交班结束工作的黄聪华感到强烈的饥饿。过去的8个小时里,他只吃了一顿早饭,“本来是要去吃午饭的,那会刚好碰上了一个急救病人。”
“算比较幸运了,前两天有人送到门口,还没来得及抢救,人就没有了。”黄聪华说。疫情浪潮涌来,急救资源不断吃紧。抵达的救护车数量也达到了平时的四到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