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面向未来该如何发展?新亚运“新”在哪?如何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3月18日,以“新城市 新未来”为主题的浙大城市学院第三届年度“星光大课”开讲!
本次活动由浙大城市学院和瞭望东方周刊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等7位大咖从城市建设与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传播形象塑造、城市与亚运、智能制造、网络安全等不同角度共同探讨城市未来的建设与发展。
校长罗卫东表示,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城市就是学校最大的实验室。本届星光大课以“新城市·新未来”为主题,围绕“城市”这一话题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交流,为探索城市的“新未来”提供前沿的观点和专业的经验。
瞭望周刊总编辑任卫东指出,城市建设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希望以中国幸福城市杭州研究中心为依托,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建设幸福城市的思想和实践的种子孕育在浙大城市学院各位同学心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不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会上,罗卫东分别为刘嘉麒院士、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曲国胜教授颁发客座教授和讲座教授聘书。
新闻+
大咖观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
被称为“火山院士”“送月亮的人”,刘嘉麒院士曾十进长白山,八上青藏高原,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了学术研究的足迹。他认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首先应该是生态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立体城市和安全城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智慧城市、宜居城市和文明城市目标迈进。作为一名地质学家,刘嘉麒院士也十分关心城市的安全。要对自然灾害予以高度重视,把防灾放在首要地位,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理想框架,建设人类幸福美好的家园。
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亚组委宣传部部长许德清
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亚组委宣传部部长许德清表示,举办杭州亚运会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赋予浙江、赋予杭州的重大政治任务。面对新使命,要抓住新机遇,展示新科技。杭州亚运之“新”,新在场馆建设与应用,新在竞赛项目,也新在团队建设、市场开发、媒体服务、美学文化以及智能亚运,必将为世界奉上一场精彩、智能、绿色、全民的亚运盛会。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
联合国国际搜索与营救秘书处特邀专家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曲国胜
“未来的新城市就要具备韧性的能力。我们要想建立一个韧性城市,就要加强城市-社区-楼宇-家庭-个人的韧性能力建设。”曲国胜认为,韧性和综合防灾减灾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国家要建立韧性城市,就要实现城乡灾害风险调查与精准隐患排查、综合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及其应急发布、重大灾害的应急准备能力评估建设、从国家到地方的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从基层组织到社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应急救援高效协调指挥、应急救援队专业化职业化以及应急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体系的发展。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国发院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何艳玲
何艳玲从城市的两个特性出发引出大城治理的重要任务,提出用人民算法这一机制和路径来实现大城智治。城市具有国家性和城市性两个特性,既要回应国家命题,也要回应城市自身的命题。城市的国家性要求城市的治理必须更精准、更系统、更细腻。城市性则需要城市治理既繁荣又疏朗、既多元又融合、既弹性又稳定。而所有城市治理命题的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在城市的美好生活。人民这一概念如何界定?何艳玲指出,“人民”是在大城市治理过程中不只是作为价值和整体的人民,而是多样性、异质性、复杂性的群体。在大城市治理过程中,由于人民群体的不同,不同群体及其需求必须在法律、数据、事实以及共同协商基础上做出评估、测准和锚定,用治理的专业性和精度,把人民不满意度降到最低。
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讲席教授
浙大城市学院文明与传播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陆小华
“我们不仅需要过去的白娘子,不仅需要有魅力的许仙,还需要挖掘正在经历、能够感染外国友人的新时代的故事,这样中国的世界传播形象就会更为丰富和丰满。”
千年之城,城市形象是否一直不变?在2023年的今天,面向世界塑造什么样的城市形象?向国际社会讲一个杭州的故事,你会想到哪一个?陆小华围绕基于塑造更有利战略态势优化城市形象、再发现与再认知——强化城市与人的精神联系、精神标识与信号传递——城市形象再塑造、以格局思维优化城市形象传播塑造发展态势四个方面,对如何塑造城市形象展开论述。陆小华指出,城市形象塑造,实质是不断建立强化与人的物质与精神关系。要塑造形象、讲好故事并进行再传播,就要既有温度又有硬度,既有细节又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