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性需求推动,万亿睡眠赛道正在爆发

2023-03-20 11:50:56 作者: 改善性需求推

 如果你要问一个“996打工人”的心愿,“睡到自然醒”一定会在其中排名前列。不过,与此相矛盾的是,没有几个“打工人”可以在睡前拒绝手机——在该睡觉的时候做其他事情、想睡觉时被其他事情所分心,这些都是导致国人很难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原因。

这并非空穴来风。在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前夕,喜临门联合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下文简称《报告》)。《报告》显示,61.4%的国人有较高频率会每天睡觉前看手机;消费观影响了睡眠质量,国人睡眠理念亟待改善。

睡眠推动文明进步,睡眠健康隐患亟待解决

据了解,自2013年起至今,喜临门已连续11年发布《中国睡眠指数报告》,以中国人睡眠状况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科学、全面和权威的专业指标体系,内容被广泛认可,并被国内外机构、媒体、各领域权威专家援引。

从2022年起,喜临门联合权威机构升级睡眠指数调查,并发布《中国睡眠研究报告》,将睡眠指数报告包含其中。这是国内睡眠领域首部蓝皮书,也是首部全面反映中国人睡眠状况的学术出版著作,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视角聚焦国人睡眠问题背后的深层影响因素,希望提升大众睡眠健康认知并推动睡眠状况改善。

2023年发布的《报告》则首次采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充分反映了睡眠与美好生活需要、获得感、幸福感、公平感等社会心态指标之间的关系。

《报告》显示,2022年国人综合睡眠指数为67.8分,相比2021年睡眠指数得分64.78略有提升,显示大众睡眠状况略有改善。尽管如此,以百分制分数而言,国人综合睡眠指数仅刚过及格线,整体睡眠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举例而言,《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国人睡得更晚,晚睡成为常态,入睡时间集中在23点~1点,平均睡眠时长7.37小时。相较2021年,入睡时间向后推迟了1个小时,平均睡眠时长增加0.31小时。

然而,平均睡眠时长的增加并未带来睡眠质量的提升,反而有所下降。有16.2%的受访者认为睡眠后未达到充分休息的效果,2.5%的受访者认为睡眠后完全没有觉得睡眠有效果。在2021年,两类人群占比分别为14.1%和2.2%。由于睡眠休息感与浅睡深睡程度相关,提示国人睡眠浅睡现象更为普遍。

此外,2022年受访者的睡眠信念总分为38.17分,低于2021年的40.72分,表明居民对睡眠的不合理信念增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显示居民较以往更加赞同可以利用药物来缓解失眠,且更倾向于在失眠的情况下考虑服用安眠药。

相比其他种类的治疗方式,药物治疗睡眠障碍的副作用较为明显,仅有少数严重睡眠障碍推荐使用。正因为此自2007年后,我国已有16年未有失眠症药物上市。从《报告》的统计而言,大众睡眠信念不合理的程度可见一斑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睡眠健康和生理及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在2014年出版的《国际睡眠疾病分类第三版》中,睡眠疾病有90余种。其中,最常见的如失眠、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在国人中的患病率均较高。此外,长期的睡眠问题还会对人体免疫力有负面影响。

在今年年初,一篇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团队撰写的论文震惊了世界。根据论文介绍,一名19岁男孩被临床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症,创下了确诊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年纪最小的纪录。同时,论文阐述既没有发现患者家族病史,也无法以现有手段发现基因突变,属于极为罕见的病例。

在过去的十年里,一些开创性的研究发现睡眠不足、睡眠障碍和大脑脑胶质淋巴系统之间有强烈关联。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与睡眠问题导致的睡眠和昼夜节律紊乱有关。更重要的是,这种双向关系存在的证据越来越多,神经退行性疾病不仅会影响睡眠,而且睡眠-觉醒和昼夜节律紊乱也会加剧神经退行性病变。

除了个人健康,由于健康导致的社会发展问题也愈发严重。睡眠问题会增加心脏病、呼吸问题、高血压、肥胖及慢性疼痛等系列疾病的发病风险,并由此导致不必要的医保赔付、社会经济损失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和日本的研究表明,睡眠问题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800亿美元,睡眠不足使社会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成本。

正因为此,我国在近年来高度重视睡眠健康。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也有睡眠健康的部分,希望从2022年到2030年,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要保持在7到8小时,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9、8个小时。同时,还提出鼓励机构开展睡眠相关诊疗服务,提供科学睡眠指导,减少成年人睡眠问题的发生。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