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今常见的很多香料,在古代是非常珍贵的,有些稀有品种甚至价比黄金。就拿花椒为例,在《楚辞》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椒,香物,所以降神”。因为对花椒的重视,古人不仅将其用在祭祀仪式,甚至在陪葬品中经常能见到它的身影。
但香料如此珍贵,到了明朝时期,朝廷居然用香料来给“公务员”发工资,这又是为何呢?
上贡制度下的香料
明朝虽然没有宋朝那样发达的经济,但好在社会相对稳定,农业、经济和科学技术都取得了不小的发展,最为明显的体现是到了十七世纪,明朝人口已经接近2亿,这是在此之前,中原任意王朝都没有达到的高度。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明朝对全国各地的特产药材都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备案,相关的采集工作都会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其中的一部分都将会作为贡品被运往京城。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皇家用药,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遇到大灾大难(如瘟疫等)时,朝廷可以从储备药品及时调拨。
而前面提到的香料,绝大多数都被划到了特产药材里面,所以每年都会有大量香料,通过上贡的方式,汇集到京城。到达京城后,这些香料会被送往两个地方,分别是皇宫御药房下设的御药库,和太医院下设的生药库。因为御药库是直接负责皇家用药,加之有的皇帝对炼丹很感兴趣,所以在挑选药材(包括香料)方面有潜在的优先权。
包括香料在内的药材会在多为御医的共同辨识下登记造册,一份留在太医院,一份送交礼部,此后各个部门调用都需要经过登,方可取用。
香料富集以至滥用
明朝虽然不是中国历史上疆域面积最大的朝代,但却是藩属国最多朝代之一,在明成祖时期数量达到顶峰,多达一百多个,所以香料的另一主要来源是藩属国的上贡。这些藩属国因地域多样,所以上贡的香料中,不少都是中原十分稀缺的,比如胡椒、降真香(见注释1)、木香(见注释2)、丁香、檀香、沉香、乳香(见注释3)等等。
得益于外来香料的补充,在明朝香料不仅盛行于宫廷,在民间也很受欢迎,尤其伴随佛教在明朝的发展,在宗教仪式上逐渐开始大量使用香料,尤其是佛教著名的节日浴佛节,更是离不开香料。在《浴像功德经》中对此有详细描述:
若欲浴像,应以牛头旃檀、紫檀、多摩罗香、甘松、芎?、白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以如是种种妙香,随所得者以为汤水,置净其中……
此时,香料早已经脱离最初作为中药的使用价值,成为上流社会彰显身份和享受生活的方式,逐渐走向滥用的程度。
到了明朝中期,御药房及生药库中的香料药已经积累到不计其数的程度,且这些香料大都为国家统一控制,珍贵的香料民间很少能够找到。但与此相对应的是明朝税收的逐渐缩水,由于明太祖制订的农业税和商业税都很低,明朝初年这一弊端体现的并不明显,但到了中期,随着通胀越发明显,加之地方税收长期足额缴纳,导致明朝财政越来越捉襟见肘。
于是明朝曾经有一段时间,是用香料、苏木、胡椒等药材来给官员发放俸禄的,这种奇葩事情算是开了以香料代替俸禄的先河,而对于有功之臣,更是干脆直接用珍贵香料代替了金银作为赏赐。
上贡对底层百姓的压迫
包括香料在内的上贡药品,都是来自最底层百姓,而不论年景如何,朝廷都是一年征收一次。如浙江的紫菀、江西的香蒲、湖广的贝母、白花蛇、朱砂、麝香,四川的附子、天雄、犀角、琥 珀,山西的苍术、辽东的人参等,对这些地方都有规定数量的进贡标准,必须按时按量上缴。
在年景好的时候或许不会有什么问题,但要是赶上灾年,可就苦了这些老百姓,由于完不成上贡任务,会直接影响地方政府负责人政绩考核,所以这些官员便会将压力逐层传导,最后总很容易将这些本就生活不易的百姓彻底压垮。
为此,各地的药农因为如此沉重的上贡负担十分不满,为安抚民心,明朝采取变通的方式,把贡药的十分之一折成银两作为给药农的酬劳,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药农的怨愤,不过明朝对上贡药品的需求量日益加大,这点酬劳加上再被地方官吏层层克扣,药农依然是苦不堪言,而宫中的用药就是靠着各地的不断上贡才得以保障。
明朝如此压迫最底层的药农,却对最富有的商人置若罔闻,这种畸形标准,毫无疑问为明朝的灭亡添加了重要砝码。
注释1:降真香指的是山油柑根、叶、果,可用作中草药,有柑橘叶香气。
注释2:木香,是菊科植物木香的根,圆柱形或平圆柱形。表面黄棕色、灰褐色或棕褐色,栓皮大多已除去,有明纵沟及侧根痕,有时可见网状纹理。气芳香浓烈而特异,味先甜后苦,稍刺舌。
注释3:乳香,中药名。为橄榄科植物乳香树及同属植物树皮渗出的树脂。破碎面有玻璃样或蜡样光泽。具特异香气,味微苦。
参考资料: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