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食宰相”死后,唐玄宗去看他墓地大哭,称其家风为“国宝”

2020-07-16 22:12:07 作者: “伴食宰相”

唐开元六年的一天,唐玄宗一次去城南打猎,看到一户围墙简陋低矮的人家在忙着做什么事,还有人在悲哀哭泣,让人前去问怎么回事。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户人家正是前任宰相卢怀慎的家,这天是卢怀慎去世两周年的祭日,玄宗于是赐卢怀慎家锦缎百匹。

卢怀慎在任时,唐玄宗很欣赏他,今天到这了,一定要去看看卢怀慎的墓地。玄宗来到一看,卢怀慎的坟冢跟他家里的情况一样简陋,坟丘光秃秃的,连一块碑都没有,谁都想不到一个丞相的墓地如此寒酸。想想尽忠报国忠于职守的卢怀慎死后的凄凉,唐玄宗忍不住大哭起来,当即下令为卢怀慎立碑,亲自将碑文抄写在石碑上,这就是著名的“廉洁碑”。

卢怀慎是滑州灵县人,幼年就有不凡的气质,他父亲的朋友,监察御史韩思彦见到他后,称赞这个孩子的才气不可限量!到了卢怀慎年轻时就以节俭、严谨著称了,仕途历经中宗、睿宗、玄宗三朝,最后做到丞相。

不过卢怀慎这个丞相却被人讥讽为“伴食宰相”,意思是只会陪人吃饭的丞相。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他在朝政上颇有建树,他曾上奏要求堵住吏治管理的漏洞,他说最近州刺史、长史、司马以及两畿县令不用考核就可以直接上任,而且他们在职的时间很短,少的几个月,多的一两年的时间,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升迁。而不去考虑怎么去治理好自己所辖的地域,去关心百姓的疾苦。因为不管自己治理的怎么样,都一样升官发财。皇上如今想要奋发图强,而下面的官员们却没有愿意这么做的,苟且偷安,导致国库亏空,百姓生活凋敝,吏治必须加以整治,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其实卢怀慎“伴食宰相”绰号其实是过于谦虚带来的。当年卢怀慎和姚崇同朝为相,但卢怀慎感觉自己能力不如姚崇,处处以姚崇的意见为主。结果因为姚崇一次有事请假了10多天,下面官员递上来的折子他不肯批示,怕批了有不周到的地方反而耽误了事情,导致朝中政事一大堆没人处理,卢怀慎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过于谨慎了。

于是卢怀慎向玄宗请罪,玄宗没有责备他,说大事我本来就是要交给姚崇的,你只需做个忠诚的榜样就行了,因为这个很多人就讥笑卢怀慎是“伴食宰相”。而恰恰正是他不与人争权的这一点,与姚崇紧密配合,才得以让大唐开元盛世硕果辉煌。如果两个丞相意见不统一,怎么能做到政令一致呢?

卢怀慎不替姚崇处理政务并不是推诿责任,而是皇帝本就是以姚崇为主,他为辅。他深知自己的能力不如姚崇,事事将聚光灯放在姚崇身上,自己甘愿在阴影中默默做事。尽管如此,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也敢于坚持己见,

当时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仗势欺人,残害百姓,已经被御史定罪。但唐玄宗认为王仙童是皇亲国戚,有意给他开脱罪名。卢怀慎与姚崇据理力争,跟玄宗说如果重审就说明御史做错了,这样还指望什么人能尽忠职守呢,于是坚持处决了王仙童。

王仙童的案子,有人说是唐玄宗故意想打击皇亲国戚的猖狂,才故意这么做,知道卢怀慎与姚崇一定会秉公执法,于是假装袒护卖薛王李业个面子。通过这个事情,那些为非作歹的皇亲国戚看到皇上都无力保护他们,自然收敛了很多。通过这件事也反映出卢怀慎敢于坚持己见,不畏权贵的品质。

卢怀慎身居高位,为官清廉,生活状况有时还不如一般的百姓。吃穿住行没一样好的,居住的房子漏风漏雨,家里连门都没有,一个布帘子挡一下就算是门了。穿的衣服没有装饰花纹,不过却也干干净净。出行时的行李只有一个布口袋,哪像一个大官,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头。吃的就更不讲究了,他生重病时,宋璟和卢从愿去看他,这是他已经是吏部尚书了,按说俸禄也不少了,他留下宋璟和卢从愿吃饭,结果端上来的只有两盆蒸豆和几根青菜。

有人可能会问卢怀慎的钱上哪了,就算清廉不贪不抢,也不至于生活到这个境地吧,是博人眼球沽名钓誉吗?这么想你就错了,卢怀慎身居高位,自身的俸禄和皇上的赏赐不会少,可他却乐善好施,钱都接济亲朋好友了,他对自己刻薄,妻子、儿女自然跟着他吃粗茶淡饭,甚至吃不好穿不暖。

卢怀慎家里柴米油盐这些事可谓做的一塌糊涂,可在国家大事上却鞠躬尽瘁,病重时鼓励宋璟和卢从愿尽心辅佐玄宗,让他们多提醒皇上治国不能懈怠,病危时还上奏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等人才为国效力。

716年,卢怀慎去世,没有留下一点积蓄,来帮忙办丧事的人甚至饭都没吃饱,只喝了点粥垫垫。不过卢怀慎留下了一个优良的家风,两个儿子都继承了其父清廉的家风,为官清正廉明,受到唐玄宗的赞许,称这个家风为“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