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关中地区的势力更迭,以董卓始,以曹操终

2020-07-29 21:10:03 作者: 汉末三国时期

汉末三国时期是一个乱世,"黄巾起义"的爆发和陆续四起的黄巾余党导致权力下移到地方,而董卓进入洛阳,真正导致中央和地方之间联系的完全失控。在地方形成各个军阀的统治,中央也经历了难以言喻的内耗和摧残,首当其冲就是关中三辅地区。关中三辅地区的动乱从东汉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到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二十一年的时间,从董卓始,从曹操终。关东联军兴起,董卓迁都长安

关中地区的战乱,准确来说并不始于初平元年。在东汉中平年间有三次比较大规模的叛乱,首先是规模浩大的"黄巾起义";然后是西北凉州的叛乱,时间基本上是与"黄巾起义"同期发生,相隔一年而已;接下来朝廷从幽州征收乌桓骑兵去镇压西凉的叛乱,又导致了幽州的"张举、张纯起义"。

其他暂且不谈,西凉的起义军对关中地区的威胁还是比较大的。中平二年(即公元185年)、中平四年(即公元187年)、到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都有过入侵关中搞破坏的记载。但是相对而说,东汉朝廷在这个时期仍然有较强的军事力量,对地方的维系也没有彻底断裂,所以虽然凉州叛军屡次进犯关中,但是并没能够长期生存的空间,被皇甫嵩击败。所以小编认为关中地区最初的动乱,还是在初平元年,董卓迁都长安时期开始算起。

在中平六年汉灵帝去世,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士大夫集团和宦官集团斗了个两败俱伤,最后是董卓趁虚进入洛阳。董卓为了得到士人的支持,外派了很多人到地方做官,结果并没有达到想要的目的。袁绍、袁术、曹操等人纷纷起兵,董卓外派的士人大多也成为讨董联军的重要成员。多达二十几路军阀组成一支至少规模看上去非常庞大的联军,分布在司隶河内、豫州颍川、兖州陈留、荆州南阳等地,对洛阳形成一个包围圈。

关东联军来势汹汹,在河东还有一支黄巾余党——"白波军"。董卓为了避免陷入前后夹击的险境,不得不将东汉都城向西转移到长安,就进入了关中地区。东汉的政治中心进入关中,那么董卓集团包括后来的李傕、郭汜的破坏就集中于关中地区,另外东汉朝廷的控制范围也局限于关中地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只能说是关中地区的一支政治影响力很高的军阀罢了。董卓死于王允、吕布之手,李傕、郭汜接管朝政

关东联军看上去非常强盛,但是仗打得是稀烂,与董卓集团的战争败多胜少,最后干脆把董卓集团抛在一旁,陷入了严重的内斗当中。不过在东汉朝廷内部一直存在汹涌的暗流,针对董卓的刺杀、政变从来没有停止过。最后王允拉拢了并州军阀出身的吕布、李肃,完成对董卓的刺杀。

虽然王允、吕布暂时争取到了东汉朝廷的控制权,也收编了一些董卓余党,但是他们对长安以外的董卓余党的处理态度非常暧昧不清,即不愿意与他们彻底决裂,又不愿意给他们生存的空间,还让吕布、李肃讨伐在陕县驻军的牛辅。牛辅因此受惊逃跑,被部下所杀;牛辅的部下李傕、郭汜在贾诩的建议下反攻长安,最后击败吕布、王允,继续接管朝政。

相对于董卓来说,李傕、郭汜的政治头脑似乎更强一些,与其他地方上的军阀的关系也维持得比较和谐(除了马腾和刘焉),但是他们对关中地区的破坏还要高于董卓。因为李傕、郭汜他们虽然都是董卓余党的身份,但并不算是一个整体,没有一个像董卓那样有控制力的人物。最后也和关东联军一样,陷入了内斗之中。

李傕等董卓余党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起兵反攻长安的李傕、郭汜、张济、贾诩等人;然后是胡轸、杨定这些先投降王允再趁机反叛的董卓余党;最后在长安附近又有一批人,以樊稠、李蒙等人物为首领。他们之间并非铁板一块,最后在攻破长安、控制朝政之后,也是对蛋糕有倾向性地划分。李傕、郭汜两个人吃掉了大部分;樊稠吃掉了一部分;最后杨定吃掉一小部分。至于为什么是杨定而非胡轸,因为胡轸不久后就去世了。李傕、郭汜相攻,汉天子车驾东归

李傕、郭汜、樊稠、杨定表现上非常和谐,但是实际并不算团结。在初平四年到兴平元年(即公元193年到194年),李傕、郭汜与马腾交恶,马腾联合韩遂和刘焉,与李傕、郭汜爆发了"长平观之战"。这次战役中李傕、郭汜大获全胜,但是也埋下了分裂的祸根。

在"长平观之战"中,樊稠本着大家都是凉州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心态,放走了韩遂,因此引起了李傕的怀疑;不久后李傕设计刺杀樊稠和李蒙,又导致了杨定的恐惧;于是杨东拉着郭汜一起对抗李傕,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给关中地区的破坏非常严重。最后由于李傕挟持汉天子的做法太过激烈,导致内部有分崩离析的趋势,另外一个董卓余党张济也从陕县来调停,李傕不得不放弃汉天子,给了汉天子东归的机会。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