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那些开国皇帝建立王朝后,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往往都采取多种手段,秦朝郡县制,刘邦的分封异姓王和同姓王,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以绝后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崇文抑武,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要扶植对自己有用的专业人才来治理国家,这个人就是宰相(丞相);那么历史上哪些主要朝代宰相权力都怎样呢?
其实历史上的宰相或者相当于宰相的首辅大臣,其权力差异还是很大的;最早设立宰相之位的是秦始皇时期,第一任宰相是李斯,秦朝宰相在法律的框架下具有决策权的;并且大秦的几个关键性的决策很多都是李斯提出的,被秦始皇采纳,才有了大秦的崛起;刘邦建立西汉后,汉承秦制,宰相的权力非常大,不仅可以对皇帝直言不讳地进谏,还可以自作主张,处理朝中大事,例如曹参就可以公然向汉惠帝叫板,弄出一个萧规曹随的典故。
汉文帝时申屠嘉要以律斩杀文帝宠臣邓通,最后还得汉文帝亲自向申屠嘉求情,邓通才免于一死。这些例子都说明,在西汉初期,丞相(宰相)的权力还是非常大的,正是丞相手握重权,陈平才能联合周勃在吕后死后消灭诸吕,匡扶刘氏江山。
唐朝时实行的集体宰相制度,每个宰相各管一摊,有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这些宰相组合在一起形成政事堂,对于许多大事必须经过政事堂盖章才能生效,光有皇帝的诏命是不够的。
两宋的实行崇文抑武,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赵匡胤特别明确规定不杀士大夫,不杀言官谏官,这也使得两宋的宰相历史上权力最大 ;文官宰相一旦没有死刑,那进谏起来毫无忌惮,互相制衡,互相监督将臣权最大化,包拯甚至和宋仁宗对喷,宋仁宗也不生气,特别是北宋一朝,文人几乎没有不被贬谪的,晏殊,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等等都被贬谪三次以上,但是很快就东山再起,再受重用;宋朝宰相权力还是非常大的,无论是忠臣王安石,司马光还是奸臣贾似道,秦桧都能左右国家的政策。
但是,到了明清两朝,以宰相为代表的大臣权力被极大地制约,君子权力逐渐加强;要饭出身的朱元璋,文化水平低,建立明朝后,把权力都收拢到自己手中了,他通过胡惟庸案,甚至把宰相职位取消了,干脆自己皇帝宰相一起干;朱元璋既当总经理又是董事长,各种大事小情都需要他把关,最后累得实在挺不住了,于是就设立内阁,这个内阁的级别是非常低的,仅相当于四五品官员的级别,这里的学士没有任何权力,充其量能算是一个打杂的书童。朱元璋之后,朱标和朱棣逐步提升内阁权力,让他们拥有一定的权力,他们实在没有朱元璋那样充沛的精力。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地位和权力逐渐上升,最后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唐朝宰相制的“首辅”。
明朝这个首辅跟汉唐宰相权力还不一样,汉唐宰相对具体政务有决策权的,而明朝首辅只能出主意,建议,最终的决策权在皇帝手里;所以,明朝出现了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整个朝廷还能运转,也不怕首辅反叛,相反首辅还可以监督和制衡武官。
大清时期,不仅全面吸收儒家思想,在朝政上也清承明制,也不设宰相;大清初期的内阁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康熙设立了南书房,雍正又设立了军机处,实际上后来的军机处成为大清实际的“宰相”;由于大清特殊的八旗制度和四大贝勒议政制,军机处彻底沦为皇帝的传话筒,皇权空前加强,实际上已经没有宰相了,“宰相”的概念几乎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所以说,如果排除历史上那些外戚干政专政,宦官专权以及大臣控制朝廷的朝代,历史上宰相权力最大的朝代应该是包拯口喷宋仁宗,王安石、司马光、秦桧、贾似道左右国家政策的两宋时代;除此之外,依次是唐朝、汉朝、秦朝以及后期的明朝。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何不同的意见?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