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韩等国频频军事演习,炫耀武力,这一方法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用过了。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校阅的概念,所谓校阅:即整、训练和检阅军队。《春秋》庄公八年:“春,甲午,治兵。”《毅梁传》:“出日治兵,入曰振旅,习战也。”《国语·齐语》:“管子作内政而寄军令,制三军: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振旅,秋以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它说明了春秋时齐国整训军队的礼仪概况。
曹刿在总结长勺之战获胜的原因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为什么齐军三鼓,士气就衰蝎,鲁军一鼓,士气就旺盛?这就要谈到“校阅”。
《周礼·夏官·司马》记载了当时的军事演习,并且一再指出这种演习是“如战之阵”,即所规定的阵势和作战时的阵势是一致的。仲冬,举行总演习。在演习场立表,每表相距一百步(约当今一百四十公尺),二百步设三表,然后再于五十步设一表。演习开始时,司马竖立族旗在最后一表之内。各支部队陆续进人预定位置。
这时兵车及其附属的徒兵完全按作战的阵势进行编队:,士兵全部坐好(两膝着地,近于跪:}。军官们在阵前听读誓戒。宰杀牛羊遍示全军,宣布:谁不服从命令,就杀掉谁。这种模式化的战术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每鼓一次都要停下来调整一次队伍。例如,商周教野之战,周军每前进六步、七步就要停下来“乃止齐焉”(《尚书·牧誓》),也是这个道理。
二是三次击鼓,兵车和徒兵经过了“车徒皆行”、“车骤徒趋”和“车驰徒走”(即“跑”)三个阶段,消耗了体力,降低了士气。这种击鼓三次而后发起冲击的程序却是刻板的、固定的。
在长勺之战中曹判显示出他卓越的战术思想,正在于他看到了三次击鼓之后,增加了紧张情绪,消耗了体力,从而影响了士气。不仅如此,他还看到在三次击鼓之后还有一个间隙进行队形的调整,然后才是“鼓三戒、三闽,车三发,徒三刺”。这样,曹刿在“齐人三鼓”之后发起攻击,就抓住了齐军的可乘之隙,并能出敌不意,既有主动性,又有突然性。
春秋初期的作战,人们的战术还未得到解放,讲究周礼的教条并不少见。《司马法·仁本》说:“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所以明其信也。”晚于长勺之战的宋楚乱之战(前638年),宋襄公“不鼓不成列”是大家熟知的例子。从“一鼓作气”的辨析中,我们可以说,曹判正是那个时代上战术及军事法思想解放的先驱。
检阅军队谓之“大阅”。《春秋》恒公六年:“秋,八月,壬午,大阅。”《左传》:“简车马也。”
记载了公元前706年秋,鲁桓公举行盛大的阅兵,检阅战车和驾车的马匹。由于检阅和整训军队不能完全分开,所以有时检阅也叫治兵,如《左传》昭公十三年:晋国为了显示他的盟主权威,“治兵于郑南”,以载甲士的战车四千乘列队向各国示威。可见我国古代就早已有了炫耀武力的方法。
参考资料
【1】《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