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渊的军队攻入长安,建立了以关中、河东为根据地的割据政权。在隋末群雄并起的年代里,新生的李唐政权,说不上多弱小,也绝对称不上很强大。当时有数股实力强劲的对手,环伺在周边,时刻威胁着李唐政权的安全。
比如盘踞在兰州、秦州的薛举大秦政权,占据凉州的李轨大凉政权,割据夏州的梁师都大梁政权,位于朔州的刘武周定杨政权,以洛阳为中心的王世充大郑政权,此外还有散布在周边的忠于隋朝的残存势力。
隋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当时凡是有实力、有抱负想要一统天下的英雄豪杰,唯有凭借实力、胆量、智慧、运气等因素,在乱世中杀出一条血路。面对着复杂且危险的地缘形势,胸怀大抱负的李渊父子和手下的能臣干将们,制定出了“先西北、再中原、后江南”的统一策略。
为了“打扫干净后院”,李唐政权把第一个清理目标,瞄向了薛举的大秦政权。原因是薛举的势力范围和李渊的势力范围接壤,而且大秦政权在西北的实力最为强劲,在吞并了李弘芝、唐弼的势力后,其兵力达到鼎盛,号称有甲士二十万之众,对李唐政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在李渊刚刚登基称帝一个月之后,即决定对薛举动手。一场关乎唐朝国运的大战——浅水原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初战败北
战争的起因是,在那一年的六月份,唐朝五原太守、丰州总管张长逊,率军攻打大秦将领义兴王宗罗睺。薛举遂率全部兵力前往救援,屯兵于折墌(今甘肃泾川东)城,并不时派军队前往唐朝境内的岐州(今陕西凤翔)、宁州(今甘肃宁县)等地进行劫掠。
为抵御薛举的入侵,李渊命李世民为西讨元帅,以刘文静为行军长史、殷开山为行军司马,率领八路大军前往迎战,中军大营设在高墌(今陕西长武北)城。
出发前,李世民就仔细分析了敌我之间的优劣势。唐朝虽然建国才一月有余,但已囊括关中、巴蜀等富庶之地,军械粮草的储备都十分充足,有打持久战的资本。而反观薛举率领的秦军,虽然声势浩大,而且兵力强劲,但在粮草储备方面捉襟见肘,只能选择速战速决。
所以当军队来到对峙的最前线后,李世民根据己方优势,制定了坚守不出、拖垮敌军的策略。但是李世民刚来到高墌城没几天,竟忽然得了疟疾,一病不起,不得不将部队的指挥权交给了刘文静和殷开山两人。李世民在病中多次叮嘱两人,无论敌人怎么挑衅,都不要理睬,一定要等自己病好之后再做打算。
然而,刘文静、殷开山立功心切,同时也担心久不出战会被敌人看轻了唐军,所以不顾李世民的叮嘱,仗着己方人多势众,在高墌城的西南列阵,准备与秦军决战。最令人无语的一点是,唐军竟然连防备敌人偷袭的应对策略都没有。
七月初九,唐、秦两国军队在浅水原发生大战。薛举乘着唐军不备,率军从背后偷袭,将唐军彻底击溃。这次大战,唐朝的八路大军死伤高达六成,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等人全部被秦军俘虏。李世民见大势已去,只能率领残军逃回长安。
薛举占据高墌城后,将唐军死难者的遗体堆在一起,筑成京观,夸耀战绩。吃了败仗的唐军回到长安后,惹的李渊大怒,将刘文静、殷开山罢去官职、夺去爵位、贬为平民。
八月,薛举采纳谋士郝瑗的计策,准备趁着全军大胜的契机,东进长安,彻底覆灭唐朝。或许是天佑大唐,还没等薛举出兵,他竟然生了一场大病,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薛举的意外死亡,为新生的李唐政权,赢得了极为宝贵的喘息之机。再战灭国
薛举去世后,他的儿子薛仁在折墌城继位。由于薛仁残忍暴虐、嗜杀成性,所以与手下很多将领都有矛盾。再加上秦国最重要的谋士郝瑗,因为薛举的死而伤心过度,一病不起,此时薛氏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
得知薛举病逝的消息后,李渊欣喜若狂,再次任命李世民为元帅,率军讨伐薛仁杲。十一月,李世民的大军来到高墌城,面对秦军大将宗罗的数次挑战,他始终坚持“避而不战”的策略,对于胆敢请战的将领定斩不饶,与敌军打起了消耗战。
这一耗竟然耗了六十多天。眼瞅着薛仁杲的军队粮草已经耗尽,其麾下的很多将领渐渐萌生了异心,有些实干派的将领甚至直接拉起了队伍,向唐军集体投降。李世民看到秦军内部人心浮动,知道决战的时机已经来临了。
李世民命行军总管梁实,率领部队前往高墌城西南的浅水原驻扎,引诱薛仁杲的部队前去进攻。秦军大将宗罗睺得到消息后按耐不住,随即出动全部精锐猛攻梁实。梁实在全军缺水的情况下,顶住秦军的猛烈攻击,坚持了数天时间,成功将敌军拖疲。
李世民又命右武侯大将军庞玉,率领麾下将士在浅水原列阵,支援梁实。宗罗睺带领部队来攻,虽然当时秦军早已人困马乏,但战斗力依然十分强劲,打的庞玉险些支撑不住。正在此时,李世民亲率两千骑兵从浅水原北方杀出,冲入敌阵中奋力搏杀,将宗罗睺打的大败,一战斩杀秦军数千人。
李世民乘胜追击,率领两千余骑疾驰八十多里,一路追到敌军大本营折墌城下。薛仁率军在城下列阵,准备和唐军决一死战,但是战斗还没打响,其麾下将领纷纷在阵前向唐军投降。薛仁杲吓得胆战心惊,匆忙把部队拉到城里,准备据城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