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6月15日,是光绪帝锐意变法,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的第4天。李慈铭日记里说,是日凌晨,京城突然下起了濛濛小雨。
当天,正是当朝帝师、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翁同龢68岁生日。他意气风发,很早就起床,坐上了轿子入宫当差。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他随众早朝,步入议事大厅还没多久,就有太监出来宣读朱谕:
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众论不服,而且“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本该重惩,念他行走有年,过去也有苦劳,所以“即开缺回籍”处理。翁同龢顿时呆住了。就在去年,他才刚受恩加了个“协办大学士”,是准备大干一场的。而留下遗嘱参劾他是国家罪人的政敌恭亲王,也刚刚去世了。
他想不到生命会如此逆转。 更没想到为官四十多年,一路顺风,政治生涯竟然就此莫名其妙结束。
过去人多认为说,翁同龢被解职,是“后党”慈禧和他亲信荣禄他们搞的密谋,意在阻挠变法,断去光绪皇帝的左臂右膀。
但这些年来,主流的近代史研究多不再认同这个说法。而论定说,要搞掉翁同龢的,恰恰主要是“帝党”光绪帝本人及维新派们的意思。慈禧还只是轻微烦他,彼时尚不至于不信任他,要特别剔掉他——他当帝师,都还是慈禧本人亲自挑选的。这就是说,罢免翁同龢,不是帝、后冲突,反倒更像是一次默契。
按理来论,光绪帝没必要这番操作。他跟翁老师感情甚笃。6岁时,翁同龢就担任他的“私教”,长达23年,基本每日都会一见,情同父子。梁启超就说,历代皇帝中,光绪感情最苦,一般人都有的父母之爱,他自小就没有,翁是他青少年时代最信任的人。
翁是晚清著名的“天阉”大臣,不能行男女之事,膝下无子无女,也差不多是把光绪当儿子带的。
但光绪及维新党人为何要罢免他? 现有的材料可以大体说明:
一,翁同龢势力大、爱插手,但代表的是极端保守派,用现在的粗话说是个空谈气节的“无脑清流”,费行简《名人小传》说他是“不能别其是非”,阻碍太大。当初他乐于推荐康有为,不过就是看光绪喜欢,还有要借此甩开非科举出身的袁世凯,顺水推舟罢了。实际一直在隐约阻扰康圣人,而老康也有耳闻。
二,翁同龢其人,虽是正人君子,不会结党营私,但极端排外,清史学者马勇先生评他为”极端顽固派中的顽固派“。比如,李鸿章得罪过他家族,有弹劾他哥的家仇,他就因私忘公,用尽一生私怨报复,甲午海战时竟然掣肘李鸿章拨款,让北洋水师无钱补给,结果惨败,割地赔款。
一般研究者都有共识,正也是这件事,让光绪帝对翁同龢的人品、能力、操守都感到极大的失望。更导致恭亲王临死前,在病床上,对皇帝侄子交代后事时,声泪俱下,力谏不能用翁,说翁其人“居心叵测,怙势弄权,聚九州之铁,难铸此大错”。用现在的话来说,在精明的恭亲王眼中,翁师傅就是个“爱国贼”。这番临终嘱咐,对光绪的影响是巨大的。恭亲王也是光绪在爱新觉罗家族老一辈中最有力的屁护者。
其三,翁办事太差,像太多读书的庸人一样,一生除了以正义的名义以爱国的冠冕四处攻讦外,是空有一腔热血却啥实事也没办成过。当时的民间传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就是嘲讽李鸿章的贪,嘲笑翁同龢的无能。
实际上,在翁被罢免前后,就不断接到弹劾——他沽名钓誉主战让王朝差点万劫不复、 因私废公的报复使得北洋水军一败涂地,而善后别出心裁搞得以股票发行代替筹款的方法又让清政府脸面丢尽了。
内外催逼,事已至此,光绪帝也需要有所表示。更为重要的是,光绪帝本人,需要拿他杀一儆百,以告诫那些有意阻挠新政的官员,假设变法执行不力,即便是贵为帝师,也照样严惩不贷。这也是他为什么在罢免翁后,“竟日不食”感伤的原因吧。
而后党、及李鸿章等实干派,也一直希望翁早点出局。想来翁在朝廷中的人际关系,也真是挺可悲的。力荐康有为,为旧党不容,暗中诋毁康,又把新党给得罪了。这等人,高阳说他“太平时代不失文人风骨,乱世掌权就是民族罪人”,也是一理。
他一生首鼠两端,到头来,各种政治势力都合起来排挤他。新旧两派在此重要关头,都希望清出翁的位置,完成各自新的权力布局。后来,翁一落职,他的那些帽子换给谁戴,从李鸿章到张之洞到王文韶到荣禄,都陆续被谋划过场,也可以看到双方这点用心。
总之,翁师傅真是挺可悲的。混了一辈子,到了,是这派不喜欢他,那派也不喜欢他,连命都差点丢掉,这也是书呆子从政惯有的毛病与悲剧吧。话说,戊戌之后,慈禧本想杀他,还是荣禄不算太坏,说了句“本朝尚没有杀过师傅”,才留得一命,只是被勒令每天到县衙门挨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