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色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从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来看,诗歌最重要的特点便是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诗言志,更能传情。在诗歌里,有关于爱情的悲喜,“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也有关于亲情、友情的感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总之,即便相隔千年,诗歌里的丰富思想感情也依然会让人笑、让人哭,这就是诗歌永恒的魅力。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陇西行》,便是唐诗中很催泪的一首诗。虽然它只有短短的4句,但是细读后却能让人哭着读完。
《陇西行》是唐代诗人陈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陇西行》原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主要写边塞战争。陈陶这首诗所写的就是汉代李陵伐匈奴而全军覆没的史实,进而反映出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普通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因为陈陶用意工妙,所以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格外沉痛,读来催人泪下。那么陈陶究竟是如何表达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的呢?
《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前两句“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即汉军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结果却是五千精锐之师战死在了胡地。据《载酒园诗话又编》记载:“陈陶《陇西行》必为李陵事而作。汉武欲使匈奴兵毋得专向贰师,故令陵旁挠之。一念之动,杀五千人”。也就是发生在天汉二年(前99年)的浚稽山之战。
所谓浚稽山之战,指的是李陵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终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的史实。那么陈陶为什么要在这首诗中提到浚稽山之战呢?一方面是为了说明战争的残酷,仅当年汉军一战就死了五千精锐,那么自汉到唐的数百年时间里,其死亡人数就可想而知了。此举也对下文的沉痛情绪起到了渲染的作用。
另一方面,“誓扫”、“不顾”,也表现出了汉军,包括唐军将士为了保卫国家而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这类内容也多在唐代边塞诗中出现,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结合下文来看,陈陶这里最主要的还是为了表现出战争激烈和残酷的事实。也只有这样,下文中的“河边骨”和“春闺梦”才将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描绘的淋漓尽致。
然后,我们便来看诗的后两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它的意思是说,征人早已经变成了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望他早日归来。很显然,诗人在这里没有直接去写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也没有直接去写家中妻子的悲伤情绪,而是用意工妙,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了起来。即家中妻子不知自己丈夫已经战死,还在苦苦等待。
这种不知痛苦和灾难已经降临到自己身上,反而还有着美好的期待,无疑是真正的不幸,它具有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正如《雪涛小书》所说:晚唐诗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悲惨之甚,令人一字一泪,几不能读。“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两两对比,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枯骨,一边是期待,艺术效果越强烈,沉痛意味就越浓郁。
综观陈陶的这首诗,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甚至是古代历史,长期的边塞战争给普通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也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总的来说,它可谓是唐诗中很催泪的一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4句,但理解后却哭着读完。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