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王维,写下一首只有28字的小诗,却流传了1000多年!

2020-08-25 15:29:25 作者: 17岁的王维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史,其实有不少早熟的诗人,他们年纪轻轻就创作出了很多思想深刻的优秀诗篇。譬如,14岁的王勃写下了《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16岁的白居易写下了《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8岁的李贺写下了《雁门太守行》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17岁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虽然当时王维才17岁,写下的这首诗也只有短短28字,但是却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表达的曲折有致、含蓄深沉,历来深受世人的称道与感动。尤其“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更是打动了无数人。那么王维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这首诗,又具体写了啥呢?

首先,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下原注:“时年十七”,这就说明它是王维十七岁所作的诗。而王维当时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举目无亲。作为一个少年游子,又适逢重阳佳节,王维心中自然少不了思乡怀亲之情,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流传了1000多年的思乡名篇。然后,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的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即离开故乡独自一人去往他乡,便成了他乡的客人。这句诗的意思很好理解,毕竟我们现在绝大部分人都是“异客”,也都要和王维一样去习惯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等。但我们却有着交通、通信上的极大优势,想要见到亲人,也不过是一张机票,或者是一通视频电话罢了。

但在古代,人一旦离开了故乡,往往就要数载才能再见到故乡的亲人。像诗人贺知章更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因此王维作客他乡,一旦产生了思乡怀亲之情,它的分量之重可想而知。所以次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深沉。因为王维的思乡怀亲之情,不是只有在佳节的时候才会产生,而是日日夜夜如此。

只是每次到了本该家人团聚的节日,王维的思乡怀亲之情,更为深沉,更难抑制罢了。这也是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千古名句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只要是人,就都能体会到其中的思想感情。众所周知,古代诗歌创作贵在含蓄,忌直白,但王维这首诗的前两句早已经把感情揭露了出来,是不是就说明它不是一首佳作呢?

其实不然,王维这首诗的特点之一,便是曲折有致。前两句的直白,是为了后两句的含蓄做铺垫,也能使得思乡怀亲之情,一步一步达到高潮。下面我们便来看诗的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它的意思是说,我知道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日登高,插戴茱萸的时候会感叹少了我一人。登高、插戴茱萸都是古代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从这两句诗的意思来看,它的构思就特别的新颖,即王维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兄弟们,而是以兄弟们的思念来反衬王维对兄弟们的思念之情。这样表达就显得曲折有致,并且出乎常情,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都是相互的。由此可见,17岁的王维,不仅具有超乎常人的思想感情认识,还具有高超的诗歌表达技巧。总的来说,17岁的王维写下的这首诗,短短28字便打动了无数人。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