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这座潮音桥纯属偶然,只是为了到周生记买点湖州特产带回家。路上被它的古朴风貌所吸引,在网上一搜,果然有些来历,又有“哑子桥”,“桥里桥”的别称。和 “塔里塔”(飞英塔) “庙里庙"(府庙)并称为湖州市三绝古建筑,于是细细品之。
潮音桥也是湖州城里保留至今的唯一的一座明代古桥。在桥头和一侧,有两块不同时期的文物保护石碑,证明着它的不凡“身份”。
这座桥的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因为桥东的慈感寺奉观音而得此名。
第二种是因为建桥之前,这里叫作潮音渡。涨潮的时候,渡口众流汇合,势大浪急,涛声如潮,犹如普陀山潮音洞一般的景致,从而取名“潮音”,渡口建桥时,就沿用了这个名字。
最后一种则更贴近生活,因为和这里的某些传统吻合,对于老百姓来说,更愿意相信这一说法。
相传四百多年以前,潮音渡口风高浪急,过往行人靠拉渡。河东有家财主,见慈感寺修好,大批香客要从潮音渡过河,是赚钱好机会,便买了一条渡船,请个哑巴替他撑船摆渡赚银子。
哑巴有心,想借摆渡之机攒些钱在渡口架座木桥。一年又一年,哑巴每年除上交财主船银外,也积蓄些银两,便在渡口架了一座木桥,人们称之为“哑巴桥”。这事惹怒了财主。摆渡钱赚不到,就叫手下人拆桥。哑巴拼死阻拦,被财主唆使手下人打死投入水中。于是激怒两岸百姓,上告官府,并凑银两要修座更好的桥,以纪念哑巴。
官府知道众怒难犯,出面领着众人在木桥上造了一座石桥。石桥下又有一座木桥,这就是“桥里桥”。年代久了,木桥已废。为纪念这位哑巴,人们相约在桥下经过不说话。
数百年来直到解放初期,一切行人和来往船只,包括轮船开过,老大们都谆谆嘱咐旅客不得说话,而直到现在,当地的一些老人依旧对此默默相传着。
如今的桥里桥仍然存在,下面的这座小桥也改成了石头材质,正好碰到一人静静地坐在桥沿上休息,拍打着桥墩的水花声阵阵,却让桥下的这片小空间,有种“与世无争”的安宁感。
其实仔细想想,潮音桥算不算现代“立交桥”的鼻祖呢?不知道有没有专家学者会对此作出研究考证。
潮音桥是三孔石拱桥,高7米,长50米,宽5米,两侧的石质吴王靠牢固结实,可供行人坐息。随着岁月沉淀,石缝里长出许多调皮而且生命力旺盛的绿色植物。
在桥上,可以看到附近的建筑虽然有些陈旧,却秩序良好,整体环境优美,即使是河道上,也没看见有什么垃圾,给我的感觉还真挺舒服,如果有时间,在附近荡荡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