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着这一首诗,王之涣名垂千古,短短20字,人人会背

2020-09-02 15:26:54 作者: 凭着这一首诗

绝句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为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以唐诗为例,绝句的数量之盛、风韵之妙,前所未有。仅宋人洪迈编著的《唐人万首绝句》,就选入了七言绝句七千五百首,五言绝句二千五百首。从其质量来看,用明末清初诗人宋荦的话说,那就是绝句到了唐代,便尽善尽美,无论是帝王公卿、名流方外,还是妇人女子,都佳作累累。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在历代诗评家的眼中,却有着高下之分。拿五言绝句来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被推为压卷之作。如《增订唐诗摘钞》载:“两对工整,却又流动,五言绝,允推此为第一首”。而我们对于王之涣的了解,也是从语文课本上的这首《登鹳雀楼》开始。好在当年这首诗也比较好背。

事实上,王之涣现在流传于世的诗作仅存六首绝句。但凭着这一首诗,他无疑已经名垂千古,就连诗中的鹳雀楼也名扬中华。据记载,王之涣担任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主薄不久,就遭人诬陷而罢官,过上了漫游的生活,《登鹳雀楼》就是写于这个时候。那么王之涣的这首诗究竟有何魅力,而被推为压卷之作呢?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在某一个傍晚时分,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遥望着夕阳逐渐从山峦下沉,直到再也看不见。流经鹳雀楼下的黄河则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此时此景,不禁让王之涣发出感叹,如果想要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要再登上一层高楼。

从它的字面意思来看,王之涣似乎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他自己登楼的过程。实际上,这里面含义深远,耐人寻味。它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描绘出了一幅北国千里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欲穷”、“更上”句的议论,更是包含深刻的哲理。即“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以及表达出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2、通篇对仗,极为工整

在古典诗歌中,尤其是绝句,如果两联都用对仗,处理不好,就会显得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而王之涣这首诗的前一联,采用的是正名对,即所谓的“正正相对”,如“白”、“黄”,“日”、“河”等。可以看出它的对仗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寥寥十字,便将壮丽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后一联采用的是流水对,却没有对仗的痕迹。可见其技巧的高超娴熟。

3、景入理势,精妙绝伦

古代文论史料《文镜秘府论》中曾提到过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即“景入理势”。我们都知道诗歌忌说理,也就是忌生硬地、枯燥的、抽象地说理。而王之涣这首诗,却把道理与景物、情事融合的浑然一体,在诗人的登楼过程中,理就在其中了。

综观王之涣的这首诗,它可以说是诗美和哲理的统一。其景宽广辽远,令人心胸开阔。其情昂扬向上,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积极进取。总的来说,凭着这一首诗,王之涣足以名垂千古。至于诗中的鹳雀楼,也名扬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