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赵国必输的战争,就算是换上韩信,最多也就是输多输少的问题。因为秦国的大战略已经成型了,不管赵国找谁为将,都将面对一个秦国举国创造出来的大优势。要想破局,不在战场上,而在咸阳,只要你能把昭襄王说服,才有可能改变战争的态势。长平之战早期换韩信有可能能赢,但是白起也是名将,对方也比较能打的话,勇奇不一定好使,后期就难了,局势越明朗,越不适合韩信这种喜欢操作大局,各个击破的风格。其次,秦国的孤立策略能奏效,是因为其他五国其实更怕赵国胜了。当时秦赵战力并列第一,赵国变法不彻底,国力稍弱。
如果赵国打赢了长平之战,歼灭了秦军主力,甚至一举独吞秦国,那么赵国就成了最强国家,主力大军收回来,兵锋所向,谁能阻挡?所以,无论如何,五国不会救赵,既不会发兵,也不会借粮,让秦赵两国在长平死斗,流干血、耗尽国力,这才是对五国最有利的选择,而五国也就是这样做的。秦国虽胜,军力、国力都严重受损,之后四大公子策划合纵,保全赵国、把秦国堵在关内。五国救弱赵而不助强赵,就是历史自身演绎的结果。再者,就以史记为准,也改变不了齐国作壁上观的战略错误。
没有巴蜀的粮食秦国都耗不下去了,赵国能不缺?四十万人在的前一年不缺,四十万人没有了的后一年倒缺粮了,好像不怎么符合逻辑吧。本身赵括换廉颇就是有战争资源紧张的原因,所以赵括本来就是带着赵王速战速决的意图去的,否则哪有必要换廉颇。白起打仗,靠的是秦国强大的国力。反正他不是商鞅变法之前开始狂屠六国的。再加上赵括不是一般的菜,他菜到所有赵国聪明人都觉得他菜。这样的军事家,后来的名军事家可以说“换我我也行”。比如卫青,刘秀,徐达,尉迟恭等。
但是像韩信带着那么差劲的军队大杀四方的,好不容易攒了点家底,被老大釜底抽薪后白手起家的统帅,历史上几乎没有。就算是古代名将,敢对韩信说换我我也行的,几乎都在吹牛。所以,韩信深不可测,但是至少扛得住白起。很多人觉得以韩信的练兵和战场调度能力,将40万兵虽然不一定能包白起的饺子,但击退秦军肯定不是问题,相持和另辟战场都不太可能。赵国的朝堂这份压力就够受的了,40万大军的粮草供给才是致命问题,赵国那个地理位置导致了成不了粮食大国,而秦国坐拥天下两大粮仓尚且疲惫。
这场仗拼的是国力,秦国变法完整,奖罚制度分明,赵国胡服骑射以来训练的骑兵在长平这多丘陵地带施展不开,这场大战结局基本注定了。除非赵国能像刘秀一样冒失攻击!长平没召唤水元素是因为前期水路掌握在赵军手里,后来赵括渡河追击之后,白起派奇兵抄后路,利用河流增加了防御断了赵括的退路。再加上夺了赵军的大本营城池。要不然白起仅仅5000骑兵,挡不住赵括的退路的。赵括应该是沿河南下,沿着现在S227省道南下攻击。这条路基本和丹河河道平行。白起的强在于秦军强的基础上。韩信是生生把一群渣渣武装起来打的强。
相当于下等马打上等马还打赢了。长平之战根本上仍然是一场大战,而这场大战最初并没有发展成一场歼灭战的问题,最初因为廉颇守城,秦方面估计也做好了旷日持久打下去的打算,结果赵方面一拍脑门,换上了赵括,秦王一看高兴了,换上白起,就是准备打死你的。韩信是个非常小心的人,虽然说喜欢出奇招以少胜多,不过都是战前做足了情报工作的,换韩信大概率死守不出,僵持或出计策让对方先漏出破绽,虽说长平之战背后,仍然是秦赵两国国力的比拼,赵国绝对劣势。
最后,白起和韩信姑且算智谋一个级别,那下面就是拼国力。国力不够的话,要么跟秦军决战,双方两败俱伤,各自散去。要么韩信后撤,寻找时机反击。但无论怎样,也不至于冒进被全灭。战国时代人力、制度都是根本,赵国如果没有少这四十多万人,国力也不会差那么多,韩信的可操作性还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