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精蓄锐,蓄势待发:成功只是偶然,失败才是常态

2020-09-03 17:27:49 作者: 养精蓄锐,蓄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不全对,应该说失败之后的反省才是成功之母。真正智慧的人不会在同样的地方摔倒两次,但世间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错误的大有人在。据统计,凡是创业成功的人在过往平均有四次以上的创业经历,而所有创业的项目中,最终取得商业成功的不超过5%。所以在现实中,成功是偶然,失败是常态,想提高成功概率,就要勇于面对失败,并在失败和寂寞中不断积蓄力量,包括内心的强大、见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以及外界资源的汇聚,一旦积累到了临界点,只要有一丝微风,就足够强者凭借它平步青云。

我们看历史上的刘邦,论出身,他地位卑贱;论本领,可谓身无长物;论道德,他是个出了名的流氓;论资历,他起兵时在各路诸侯中也毫不起眼,在灭秦战争中也谈不上功勋卓著;论天时地利,他也没有一项占先。沛县义军相比于六国贵族都相形见绌,更不用说跟叱咤风云的项羽比了。但就这么一个人,数年之后,却能歼灭群雄,问鼎天下,靠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他几十年的积累。

其一,刘邦早年,就不安于农耕稼苕,而是喜欢结交豪侠,曾远赴大梁追随张耳,后因张耳被秦朝通缉,刘邦才不得不返乡,这说明刘邦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不甘平庸,企图心很强,所以在他服役役的路上看见秦始皇的车辇,才会发出“大丈夫当如是”的感叹。

其二,刘邦虽然长年不事产业,但并不是一个无所事事、见识浅陋的庸人,而是豁达大度,凡事勤思考、爱琢磨,对世事人情有着深刻的洞察,同时还保持着敏锐的政治嗅觉,这些都为其日后作出正确的决策和随机应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因为他有这些过人之处,身边才会有优秀的人才追随。

其三,刘邦在沛县生活的那些年,在秦政府中有萧何、曹参照应,身边聚集着卢绾(wǎn)、樊哙、夏侯婴等一批死党,虽然这些人除了萧何,曹参以外,其他的算不上一流人才,可是他们忠心耿耿,在战争中出生入死,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成为沛县义军集团的中流砥柱。

其四,刘邦在沛县父老的声誉不差,从其早年能动辄赊欠酒馆的账,起兵时能顺利成为沛县子弟兵的领袖都能看得出来。由此可见,尽管刘邦起兵时已经四十八岁,这之前也从未有过突出的事迹,但这些不过是表象,他基本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杰出领导的素质,又有一个相对完整且忠诚的班底,再经战争的砥砺和打磨,取得成功也就不显得突然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如此评论刘邦是“事后诸葛亮”,不过是以成败论英雄罢了,就算一个人准备的再充分,可是世事难料,要是没有风云际会,亦或秦朝再晚个十年二十年灭亡,刘邦还不一样一辈子平平庸庸?事实的确如此,但这并不能成为一个人不日日精进的理由。在历史上同样有两个事例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第一个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诸葛亮早年勤学苦读,亦胸怀大志,可是他学业有成的时候,一开始并未遇到好的机会。彼时曹操已经基本统一北方,江南被孙策家族牢牢掌控,从历史大势上讲诸葛亮并无多少施展的空间。再加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做派不符合诸葛亮忠君的价值取向,而且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跟诸葛亮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超一流人才就有好几个,即使诸葛亮放下匡正天下的理想投奔曹营,也不一定见得能够出人头地。而东吴孙家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孙策集团的高官大将不是孙家的亲戚就是连襟,像诸葛亮这样没有根基的外人很难上位,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很早就在东吴入仕,也仅仅是一个普通幕僚。所以诸葛亮虽怀抱王佐之才,也只能静待天时。

当然,诸葛亮看似隐居隆中,但实际上一点儿也没闲着,而是四处交友,一方面增长见识,切磋学问,获取信息;一方面打造名声,提高身价,以形成个人品牌效应。比如迎娶沔(miǎn)阳名士黄承彦之女,与名士庞德公、司马徽交好,与青年才俊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过从甚密,可谓真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正因如此,当刘备客居荆州,寻访人才之时,才会数度听人盛赞“卧龙”之才,这大大坚定了刘备一定要亲自见到诸葛亮的心理。

试想,如果诸葛亮平时没有用心经营,在荆州名士圈子中没有名声,刘备如何得知隆中有他这么一个乡野遗贤呢?如果诸葛亮不是经重量级人物或有意或无意的提及、推荐,而是毛遂自荐,恐怕就没有隆中对一番问答就跻身核心决策层那样“火箭式提拔”的好事儿了,要知道,即使经过了三顾茅庐和刘备的亲自考察,诸葛亮成为军师后关羽和张飞也是很不服气的。从内在的修养、学识来看,诸葛亮更是成竹在胸,所以见到刘备这个值得追随的老板以后,真人面前不说假话,也没藏着掖着,立即把自己思考成熟的三分天下大计和盘托出,从而赢得了刘备的信任。

从诸葛亮一生的经历来看,他的机遇到底怎么样呢?说实话,不怎么样。前文已述,诸葛亮成才的年代已经错过了天下大乱、诸侯争锋的关键时期,天下三分已定其二,他即使有通天彻地之能,面对“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样的局面,也不得不承认刘备集团三分天下能有其一已是上策,至于一统天下,可谓遥遥无期。

诸葛亮出山以后,跟着刘备东征西讨,殚精竭虑,结果如何呢?蜀汉政权凭借巴蜀与中原之间的崇山峻岭,总算能免于曹操兵临城下;依仗波涛汹涌的长江天堑,也足以面对孙权的虎视眈眈。而立国依赖地利恰恰证明了蜀汉政权的先天不足,后天乏力,欲逐鹿中原却毫无优势,只能偏安一隅。诸葛亮面对天下大势,放不下心心念念的兴复汉室的理想,以弱伐强,七进中原而徒劳无功,使得蜀汉国力愈加疲敝,最后心力交瘁,抱憾而终。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