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奇案之:国渊智断“匿名谤书案”,开后世笔迹断案的先河

2020-09-04 20:31:19 作者: 三国奇案之:

说到笔迹断案,三国时期的魏国官吏国渊,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笔迹断案”的鼻祖。

据《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霸管传》记载,国渊,字子尼,乐安郡盖县(今山东淄博市沂源县东南)人,是汉末经学大师郑玄的学生,而郑玄则评价其“必为国器”。早期治理地方时,政绩超卓,仓廪丰实,百姓乐居敬业。

曹操时期,曾历任屯田官员、司空掾、居府长史、魏郡太守、太仆(位列九卿)等职。特别是在朝廷为官期间,他以“直言不讳,正色无惧”的品格,多被世人所称道。《魏书》中称其为“笃学好古”。

不过,在国渊为官的事迹中,最为世人所称道的则是他智断“匿名谤书案”。

国渊画像

公元212年(建安十六年),曹操亲征关中的马超和韩遂势力时,以国渊为居府长史,负责留守都郡的后方事务。

期间,因国渊多出“惩首恶,赦余党”等谏言献策之功,被曹操拔擢为魏郡太守。

不久,有人以匿名书刊的形式,对朝廷的所作所为大肆诋毁。曹操得知后,非常愤怒,下令限期必须将这个写谤书的作者给抓到,并给予严惩。

但是,对于这种毫无头绪可寻的案件,根本就没人敢接。就在这时,国渊却将此案接了过去,并请求曹操将那本谤书的真本保留下来以备后用,而且还要保密。因为,在古代对于这类谤书,几乎都是一把火烧掉。

虽然,曹操不明白国渊的意图,但他依旧将这个案件全权交给了国渊。

国渊画像

接着,国渊将那本书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该书中多处有引用东汉张衡《二京赋》中的句子。因此,他认为这本书的作者必然对《二京赋》颇有研究,而对《二京赋》颇有研究的人,在当时却又很少见。

于是,国渊将案件的突破口锁定在熟悉《二京赋》的一小部分士子身上。同时,根据当时的交通情况,又将案件的范围划定在魏郡和京都之间。

对此,国渊命功曹从府中找来三名好学上进的年轻人,打算派他们去“公费游学”。出发前,他对这三人说,想要学习未知的东西,《二京赋》就是一部囊括一切知识的博物之书,只是多被世人所忽略,而能讲这部书的人也很少。所以,你们要找到这样的人,并向其拜师求学,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同时,国渊又将自己查案的意图秘密告诉了这三人。

随后,这三名学子经过十余天的“走访游学”,还真被他们找到了个能够熟练讲授《二京赋》的人,而三人也一同拜在了此人门下学习。

国渊画像

不几日,护送三人的官员便拿到了此人的写作手笺,并交到了国渊的手中。国洲将该手笺与之前的匿名谤书上的笔迹进行比对,便发现二者为同一人笔迹。

最终,这个人被逮捕,经审问,招认了自己因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不满,而匿名写谤书进行诋毁的事实。

自此,案情真相大白,国渊也得到了曹操的重用,后来官至九卿太仆之职。

虽然,国渊已官居九卿高位,但他依旧生活节俭、为人谦恭,穿布衣、吃素食,反把俸禄尽皆分给亲朋好友。他的这种行为,还真有点“视金钱为粪土”的高士风范。最后,国渊不幸病死在官任上,而他的儿子国泰则被曹操任命为议郎。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