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明朝是一个让许多人诬陷诟病的封建王朝,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皇帝不理朝政,这是大家对明朝普遍印象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看明朝后期许多皇帝不理朝政,其实这跟明仁宗明宣宗父子二人脱不开关系。自成祖之后,除了末代皇帝崇祯之外,再也找不出一个勤政守己的好皇帝。大部分都是活到40岁左右,有自己的特殊爱好导致早故。第一:“秦朝”开始有丞相,朱元璋废掉宰相制度,朱棣成立内阁帮助皇帝
1:秦朝时期的宰相制度,到了朱元璋时期大权独揽,被废除
我们都知道从秦朝开始就有宰相,主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如果一个皇帝要兼任宰相和本职的话,那么他的负担之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做到的不是别人,便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打着宰相胡惟庸谋反的旗号一举废除了一千多年以来的中书省宰相制度。但与此同时,皇帝便更加辛苦。有人统计,从洪武十七年的八年里,各部门送来奏折1660件,政务3291年。每天处理的政务超过411件。尽管他勤政,但也很辛苦。再怎么能干,也不能这样。
2:朱棣时期疲于应对北征各种事情,设立内阁
朱元璋不但要求自己勤政爱民,更要求子孙后代都不能立丞相,写在了皇明祖训里。可是他的这些后代,有多少能跟他一样精力旺盛的呢。朱棣时期则不然,首先创建内阁,让一些品级比较低有才华的人入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朝政。再一个朱棣迁都北京,不管是在南京还是北京,有几次离开首都。都是让太子监国,夏原吉辅佐皇太孙治理朝政。时间一长,这些人成为了他的秘书兼顾问。
3:明仁宗朱高炽担任监国,皇帝时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明朝最勤政的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后面的皇帝除了末代之君外,其他的一代不如一代。朱高炽在担任太子监国期间,受到朱棣的控制,弟弟朱高煦的监视。有一次朱棣找来金忠问太子有没有什么过失,他的回答让朱棣不满意,他吓得惊慌失措。当了皇帝之后,差距就更大了。首先找了许多亲近大臣在偏殿商量政事,许多事情都交给大臣们来办理。第二:明宣宗时期再次发生变化,重用宦官,明代宦官专权的危害性
1:明宣宗时期的决策方式又发生了变化,不再那么勤政
到了朱瞻基时期,再度发生了变化。本来是内阁填写一个建议,皇帝批准,再下发。可明宣宗觉得这样很麻烦,除了重要决策自己用红笔抄写之外,其他的都交给了太监。只要抄的没问题,就全部交给太监们。因此设立了内书堂,专门教宦官们读书写字。这为明朝中后期宦官乱政做铺垫,本来朱元璋明文规定宦官是不得干政的。但明宣宗朱瞻基开了先例,明宣宗明武宗虽然精力够,但是对朝政没有兴趣。虽然没有任何一个人做到朱元璋那样,这也是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宦官专权的机会,刑余之人大肆敛财
自从朱瞻基设立内书堂之后,宦官就有了干政的机会。宦官干政是参政,代替皇帝抄写圣旨。宦官专权是代替皇帝使用决策权,专权未必干的都是坏事,可是乱政对国家影响伤害极大。比如说魏忠贤等人,宦官抄写内阁起草的皇帝圣旨是有草稿并且留底的。执行的时候返回内阁再度进行核实,发现是宦官改动甚至是皇帝改动,就有权利受贿。古代称太监为刑余之人,所以对正常人刻骨铭心的仇恨,大肆敛财。
3:明代宦官专权的危害性,最典型的就是刘瑾,为王朝灭亡做铺垫
明朝正德时期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大宦官,我们都知道叫刘瑾。正德皇帝本来喜欢玩,玩的正高兴的时候有人抱来奏疏。皇帝根本爱答不理,把决策权直接甩给刘瑾。朝中很多事情都是由他处理,所以有很多机会做各种不法的事情。有些内阁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去处理,他就干脆退回去。这些人还得重新写,刘瑾觉得这个很麻烦。于是找上几个心腹大臣,让他们回家处理政务,直到他满意为止。在很多人眼里,刘瑾就是个皇帝,而且大肆敛财。无形之中,为王朝灭亡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