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环湖游路线在这里 这个大麦岭 老杭州都不太熟

2020-09-06 10:15:28 作者: 苏轼的环湖游

大麦岭题刻拓片

1089年,也是在一个雨天,苏轼在西湖边与15年前的老朋友重逢了,一眼,看到了彼此的白发。

到处相逢亦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苏轼《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苏轼诗集》卷三十一)

这一年,苏轼第二次来到杭州,担任知州。在这首雨中西湖诗里,可以看出苏轼心境的变化——逆境之中,他主动拥抱变化,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正因如此,他有了悠游山水的心情——去大麦岭、过龙华寺,展示了近千年前的西湖一日游。

大麦岭在哪?老杭州人可能也一下子说不上来。

从浙江宾馆出来,沿着三台山路走一段,往灵隐天竺方向,有一条偏僻的山径,只能通过一个人。这是赤山埠与茅家埠之间的一条小岭,因岭上种植大麦得名。

当年文人游湖之后再去天竺,必经这条小路。

最完整的原石原刻在大麦岭

一年后,也就是1090年的三月二日,苏轼带着王瑜、杨杰、张璹同游天竺,过麦岭——他的名字排在第一个,和上一回游石屋洞的地位,已然不同。

石头上的题刻便是证明,你看释文:苏轼、王瑜、杨杰、张璹同游天竺,过麦岭。

大麦岭摩崖题记,在1989年12月12日被公布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而从2013年始,杭州园文局凤凰山管理处着手整理摩崖石刻资料,许力受分管文物的邵群书记的委托,参与编纂出版《杭州凤凰山摩崖萃编》一书。此后,在卓军局长等领导的支持下,全面开展西湖摩崖石刻资料整理留存研究项目,陆续参与景区各管理处文物部门的摩崖保护研究,并出版数种专著。

许力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找苏东坡,先去大麦岭题名。

清代阮元在《两浙金石志》中,称此处为大麦岭题名,他还一并考证出,就在同一天——三月二日,除了大麦岭,这个三人小组还逛了龙华寺、韬光寺,这两处也有同款题名,也刻于元祐五年三月二日,只是,龙华寺的题刻已被毁,而韬光寺的题刻至今未找到原刻和拓本。

曾有人说,大麦岭的这一处摩崖已经不在了,清代时已被人磨掉。许力说,确实,西湖边有很多摩崖,是后代人磨没的。但是苏东坡这个摩崖,历经千年,保存完好。

字龛上,一个凿口上可以看到,原来这里可能有一个保护性结构,保护着摩崖。但是,“杨杰”的“杰”字上,被敲掉了一点。

许力说,很多人认为这是近现代发生的,其实,发生得更早。

“你仔细看,这个破坏的凿痕,呈现了较长时间风化的样貌,说明不是新凿的,实际上,明清就有手痒的人在上面搞破坏,这是挺遗憾的。但好在不妨碍,它保存得非常好,尤其是苏轼本人的签名。”

奚珣强打开手电筒,斜向打光,我们可以隐约看到“苏轼”,如果再看拓片,就更清楚了。

因为石头是石灰岩的结构,石灰状覆盖在表面之后,颜色发白,加上肌理丰富,它的凹凸感,肉眼很难分辨。但是锤拓时,有凹陷的肌理,稍微一敲,凹进的地方能显现出来。

但这一处字,和苏轼往常的书法还不太一样,有点特别。苏轼的书法相对比较丰腴、饱满,此处却显得纤细。

许力说,鉴定书法,对比一个人笔迹,关键是什么?就是他行笔的下意识动作,也就是我们说的结构和运笔的细节。

这里有两个细节,可以锁定,他就是苏东坡。

先看,整个书法结构是横向趋势的,扁扁的,“王”、“苏”、“游”等,都是这样,这是苏东坡的书写习惯,包括“过”字,尤其明显。

再看,他运笔的一些小动作:扁扁的小提勾,丰腴的捺画,虽然很细,但是压笔的动作都在。

但为什么会这么细?

“因为经过了近一千年的风化和锤拓,原来应该是蛮粗蛮厚的,经过不知道多少次锤拓,拓着拓着,就快变成字底了——见底的感觉,表面少了一层,就没有了。”

但是拿苏轼的这个签名去比对,不管是石屋洞,还是他的书法的真迹,非常吻合。

关于写字这件事,插播一则故事。

苏轼和黄庭坚曾互相调戏。黄庭坚说,你这个字写得太扁了,像石压蛤蟆。石头压扁的蛤蟆,不好看。

苏东坡说,你比我好不到哪里去,你那个字是死蛇挂树。

在这次故宫的苏轼书画主题特展上,你也可以看到两位好友的同场PK。

所以,石屋洞加上大麦岭,苏轼的原石原刻,在全国目前能看到的,只有这两处,石屋洞是残刻,大麦岭这一处,最完整,而且,这也是苏轼两次杭州任官的明确证据。

苏轼的环湖游,需要两天

在杭州寻找苏轼的过程中,“摩崖三杰”也遇到很多无能为力的事。

2013年,许力和陈洁第一次见到苏轼的大麦岭题名,到现在只过去7年,有好多笔画,已经不是他们原初见到的样子。他们曾想一年做一次拓片,观察、保留它风化的进度,但后来发现根本动不得。

“一刷字口,就往下掉。”石灰岩如果接触水,很容易氧化,表面石灰的颗粒,就会起翘、剥落,字口就会损伤。如果再拿刷子一刷,字口就更浅了。即便当年是大字深刻,现在也已经是浅刻了。

许力说,苏轼留下的痕迹,历经近1000年,而最近这几十年,也是我们有幸的几十年——从发现,到看它慢慢变化,人们看到了它退化的过程——这是自然过程:时间的流逝,风化,人力无法阻挡。

幸好,苏东坡还“在”。

加上另两处同日的题刻,“摩崖三杰”复原了1090年3月2日,苏轼带队西湖一日游的路线,大概是这样的——

从北宋杭州州治,也就是现在的凤凰山东麓馒头山社区出发,先到龙华寺,也就是现在八卦田停车场附近。再翻过慈云岭,到以前的长桥,沿着溪走,到南屏,不大会坐船,沿着三台山路走,走到大麦岭,到茅家埠,古代有一条通道叫胭脂岭,也就是现在的立马回头这里,再接上九里松,转过去就到灵隐寺,最后抵达此日终点站韬光寺,然后题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