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被害,岳家军为何不直接造反?此时的他们已成了“吃瓜群众”

2020-09-06 12:19:27 作者: 岳飞被害,岳

史料记载,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止,他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

但到了绍兴十一年,岳飞却被秦桧、万俟卨等奸佞之徒谋害了。

岳飞的死讯传出,百姓们都为之哭泣;消息传到金国,金国大臣们为此酌酒庆贺,并说:“和议自此坚矣!”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险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隗顺临终前,始将此事告知其子。

虽说,当时的舆论都在为岳将军喊冤,但直到宋孝宗登基以后,官方才替含冤的岳飞正名。隗顺之子告以前情,乃将岳飞以礼改葬在西湖栖霞岭。不过,宋孝宗却只是为其正名,却并没有深挖当年的冤案,算不上真正的拨乱反正。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替岳将军鸣不平的呼声很高,但是,却没有一个“以武犯禁”的侠士敢站出来替他打抱不平。

即便普天下没有敢为真理正义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难不成岳家军中也没有侠义之士吗?

从岳飞的早年经历中,我们能看出他深受传统儒学的影响,以仁义为信条。岳飞的偶像便是关羽,他的行事作风简直与《三国志》里的关羽如出一辙,平日里不善言谈,处处急公好义。

岳飞生活的年代,国家已处于一隅偏安的危机之中,明眼人一看便知南宋撑不了多久。在这种情况下,岳飞的父亲岳和在儿子年幼时就已向他灌输了忠义的理念,让他以被国家重用为目标,以殉国作为人生的句号。岳夫人的观点与丈夫一样,所以他才会在儿子的背上刺下“精忠报国”的警示语。

因此,岳飞这一生都未想过与朝廷唱反调,更不会纵容属下像李逵之流一样“夺了鸟位”。平日里,岳飞治军甚严,所以,他的忠义理念也在岳家军中广为流传。这样一支仁义之师,是不可能谋反作乱的。所以,当岳飞身故时,岳家军的每个人都清楚将军是遭小人陷害而冤死的,但他们却将希望放在朝廷,希望天子能给忠臣一个公道。

而且,站在个人角度来说,倘若,岳家军谋反,那么,岳飞的在天之灵很难得到告慰,因此,岳家军将士是不可能做出这种让岳飞难以瞑目的事的。

当然,聪明人是不可能在将军蒙受冤屈期间作乱的。

且看秦桧给岳飞安插的罪名是什么,“莫须有”,子虚乌有的东西,没人能拿出任何证据。然而,倘若岳家军兴兵清君侧,或是直接兵锋直指京城讨伐罪魁祸首宋高宗赵构,那么,岳飞的“莫须有”就成了“一定有”,因为,他的属下造反是客观事实。

以岳家军的战斗力,倘若临阵倒戈,攻陷京都并非难事。然而,一行人夺取临安后,他们又该怎么做呢?将秦桧等一众奸臣杀之后快,扶持一个靠谱的皇帝?显然,这些做法都是非常荒诞的。国家处于危如累卵的危机里,岳家军非但不能为国效力反而发动内乱颠覆南宋,岂不让金人笑掉大牙?

退一步来说,岳家军虽然是岳飞的子弟兵,但是,岳家军内部却并不团结。人与人之间亲疏远近实属常情,或许,在岳飞生前这支军队能够做到万众一心,但是,在主心骨死后,他们还能不能团结到一起呢?

其实,岳家军并不是靠着一时的义气集结起来的,他们也是普通人,也需要吃喝拉撒,也需要建功立业。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岳飞曾在南方经营着房地产生意,每个月能赚到157万贯钱,这笔钱足够让每个岳家军将士吃饱穿暖,还能得到一笔不菲的安家费。这足以说明,有些士兵追随岳飞打仗是为了建功立业,用脑袋赚银元,未必对岳飞有多强的归属感。而且,岳家军的编制比较特殊,参军的既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有曾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土匪,甚至,还有被岳飞收编的伪军。

抛开官兵不谈,岳家军的乌合之众不在少数。这些人在岳飞生前能够集结到一起,不代表在岳飞死后仍为岳家军效力。当时,岳飞之下的将领有李山、吴全、吴锡、李横、牛皋、王贵、王俊等人,他们面和心不和,手下各有一路人马。即便有人想要为将军复仇,也没法组织起强大的力量。更何况,岳飞之所以被解除兵权,就是因为王贵、王俊这两名部将背叛了岳家军,并在秦桧的授意下诬告将军谋反。从这里就能看出,岳家军鱼龙混杂,根本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团结。

岳家军的凝聚力,体现在岳飞生前。

岳飞死后,这支队伍虽不至于树倒猢狲散,但早已貌合神离。

所以,笔者认为,人都是有劣根性的,即便强如岳家军,也难保会出现一堆“事不关己”的吃瓜群众。对于他们而言,岳将军只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他莫名其妙地死在了朝堂上,对于自己而言也只是换了个领导罢了。

参考资料:

【《宋史》、《金佗稡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