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一年(1654年),顺治按汤若望的请求,把靠近利玛窦墓地西部的一块地产赐予其作墓地。
顺治十四年,顺治御笔亲书“通微佳境”,制成匾额悬挂于宣武门的天主教堂。汤若望还把顺治御制碑文刻成石碑竖立在教堂前面。这一举动等于默认了汤若望有自由传教的权力。由于汤若望的声望,中国境内的传教士都得到了保护,入教的群众达上万人。
顺治十七年,汤若望在赐地上修建了一座圣母堂,堂前树碑,以满汉两种文字记载这项殊荣,其名望在中国达到了古往今来所有传教士的顶峰。
顺治驾崩后,汤若望的地位每况愈下。文人杨光先作《摘谬论》和《辟邪论》,分别攻击西洋新法和基督教。他代表着儒士、回教徒等反西方传教士的一批人,认为汤若望别有用心地用西洋历法替代中国本土历法,是蔑视大清的恶毒之举,并以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为参照系,全面批驳基督教义,更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在朝廷的公开审理中,汤若望和钦天监七位官员被判处死刑。由于孝庄太后的直接干预,汤若望才被释放,但钦天监的五名中国官员被处死。新历法被废除。
康熙五年(1666年),汤若望在失望和悲痛中去世。由于当年顺治赐下的墓地被没收,他只能被葬在别处。其他传教士被驱逐出境。
康熙八年,康熙消灭鳌拜、亲政三个月后,汤若望的尊号被恢复,并被重新安葬在归还的墓地。康熙又和祖母一起率领朝中大臣,亲临墓地,按照中国礼俗悼祭汤若望。之前被处死的五位钦天监官员也同时得到了平反。
康熙九年,新历法重新开始推行,也就是沿用至今的农历。
康熙中后期以后,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控制越来越紧,最终进入全面禁教阶段。
汤若望依靠科学行事,而非主观臆断或顾忌政治因素,这一率直的做法不符合中国国情以及那些潜规则,得罪了支持旧历法的杨光先等一些守旧势力。在宗教上,由于基督教比较得宠,又受到了回教、佛教、儒教的嫉妒和打击。在政治上,他又是坚定的保皇派,所以又遭到了保守派和野心家多方打击。这个曲高和寡的洋人在中国独领风骚几十年,却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领教了中国人的“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