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同样是一个小伙伴给我私信的留言,表示为什么我们明朝时期管火器叫火铳、鸟铳,怎么到了清末就改名叫火枪了。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尤其会涉及到很多历史方面的问题,所以狗子我也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说。
首先从明朝时期来看,火器并不是完全被称为铳,而是铳枪并用。好比说我们比较熟悉的鸟铳、三眼铳,这种存粹的使用空心身管发射弹丸的火器被称之为铳没毛病。甚至当时还有双管震叠铳和6+1根身管的明朝加特林——迅雷铳。
但咱们再看一张图,下边这些三神镋、雷光剑、梨花枪、天蓬铲等物件都是冷兵器+火器的结合体。虽然我觉得这些兵器上的火器无非只是近距离用来烧灼敌人的焰火筒,但可以看出,那会儿将枪和火器结合最为普遍。
看下边这个明朝《三才图说》的器具篇,对枪的描述中将枪分为标枪、长枪和梨花枪三大类,而梨花枪就是头部带射火筒的兵器,可以说当时大家对“枪”的火器属性已然接受。
所以说,咱们可以将明朝时期的铳、枪定义简单的理解为
铳:只能由火药燃气喷射或者靠燃气膨胀推射弹丸的兵器。
枪:可以是长枪、可以是标枪,也可以是带喷火筒的梨花枪。
然后问题来了,那么明清时期多数还是把鸟铳称之为铳还好理解,那为什么到19世纪,清朝遇到洋人的火枪之后就改口称‘枪’了呢?难道和燧发机有关系?
不,我觉得这和刺刀有关
前面我说了,明朝时期对于枪的定义在于他是既有火器的特点,也有冷兵器属性的武器。而西方在17-18世纪淘汰冷兵器兵种的同时,也普及了枪口刺刀。而且当年作战时,起到决胜关键的还是最后的刺刀冲锋,因此‘铳’这个属性单一的名词用在燧发时代的火器上有些不合适。反倒是‘枪’这个词,尤其是‘火枪’这个词更能表意。
另外从汉字去考虑,在清代,他们习惯将火枪的枪称之为金字旁的“鎗”而非木字旁的槍,虽然这两属于汉字异体,但特地改偏旁也是为了和原本的木枪加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