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中尚武精神的渊源和时代背景

2020-09-09 15:29:42 作者: 《木兰辞》中

宋金战争激化了民族矛盾

随着华夷之辨的日益明显,普通汉族老百姓更希望木兰是本民族的战士。而且她身上的忠孝精神,和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精神是天然吻合的:响应征调出战,参与点兵,算是响应君父的号令,故事中替父从军的情节,很容易让汉人将她和孝道联系起来。程朱理学的盛行,无疑是影响了人们集体记忆中的花木兰形象。最后吗,有历史色彩的木兰变成了累积形成的形象花木兰。

花木兰的民间记忆

而到了明代的戏剧《雌木兰替父从军》中,当年不需要缠足的女战士木兰,却需要缠足和放足。此时的木兰已经完全看不出任何游牧色彩了。可见,花木兰这个流变中的故事文本承载了不同时代的民间记忆和历史信息。正如同一束光束。在光源处,如果光明的角度偏离几度,那么到了后来的几万光年之外,光束就会射向不同的方向。很多时候,因为人们的一点认知偏差,木兰的形象就发生了微妙的改变,而微妙的改变,则影响到了后来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关于对于个女英雄的民间记忆。

北魏具装骑兵

在出现多个时代的词句的文本中,需要根据最早的词句来确定文本最早开始创作的时代;就文本的用词而言,“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句话,与《折杨柳歌辞》里的“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折杨柳歌词也是一首女性视角创作的歌词,描述了一个英姿飒爽的胡族女骑士展示马术和武艺的场面,并在诗歌的末尾反问男儿:你们分得清我是男是女吗?《折杨柳歌词》和《木兰辞》的互文性,可以看做《木兰辞》诞生于北朝,特别是北魏时代的证据。此外,明朝的朱国桢写的《涌幢小品》里,出现了一位代父从军的女勇士魏木兰。虽然作者给故事设置的时代背景是隋炀帝时代,但是其故事内核:代父从军和《木兰辞》一脉相承,可见木兰姓魏,也许和北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具体到“木兰”名字的本身,其实这个名字很可能有着外族渊源:南朝陈的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木兰本其姓字也。”最接近木兰的时代的人认为,木兰是一个复姓,但是这个复姓在汉民族中非常之罕见。在之前的汉语中,木兰是区别于白玉兰的一个树种,是又叫做“辛夷”的紫玉兰。由于紫玉兰原生在南方,不宜移植,北魏版图内不会有木兰树大量移植;相比之下,参考《木蘭與麒麟:中古中國的突厥–伊朗元素》,根据残存的可考证的鲜卑语,在今可查为数极少的词语则有umran一词,音译“木兰”,其义为富裕、万之意思。所以,结合之前北朝的女性骑射尚武之风,木兰很可能与少数民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木兰也许是鲜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