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穷的甘肃省曾发生三件怪事,乾隆派人一查怒斩19位高官

2020-09-09 21:37:29 作者: 清朝最穷的甘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亶望升任浙江巡抚。63岁的宁夏道道员王廷赞出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只是小吏出身,充其量算是“屌丝”。但他工作勤谨,才干突出,很快就脱颖而出,在甘肃官场摸爬滚打三十多年。

王廷赞曾经是个好官。平反冤狱,兴修水利,修建书院,政绩卓著,得到了同僚的夸赞和朝廷的嘉奖。可是,自从当上了布政使,或许对捐监的利益早已垂涎,或许想趁退休之前捞一笔。总之,王廷赞变了,变得贪婪了。当上了布政使后,王廷赞不仅继续“折色征收”,而且继续杜撰灾情,骗取捐监名额和赈灾粮款。他还谎称各地收粮,需要给运费,骗取户部报销。其实,运费根本不存在,报销的银两都被他中饱私囊。

他们这么做,难道省里就没人敢管吗?勒尔谨作为王亶望和王廷赞的上司,深知捐监背后的利益。对于这俩人的作为,基本视而不见,充当了保护伞。这样一来,两位布政使前后相继,有恃无恐。甘肃全省大小官员,慑于权威,噤若寒蝉。甘肃按察使福宁主管全省监察工作,跟王亶望平级,竟然这样说:通省如此,我一人亦断不能从中梗阻。意思是说,全省都这样,我一人也不好阻挠。于是睁一眼眼闭一只眼,甚至参与分肥。

王亶望和王廷赞倒是摆出一副有钱大家赚的姿态,拉全省官员下水。州县官们见上司拉拢,便争先恐后,投奔孝敬,串通一气,嘴巴紧闭,行贿受贿,包庇下属,营私舞弊,参与分赃。全省官场已经烂透。

八年间,甘肃省总共捐出了二十七万多个监生名额,纳入官仓的粮食应该有一千两百万石。但实际上,粮食一颗也没有,银子却收了一千六百万两,相当于今天的三十二亿元,涉案金额之高可见一斑。

俗话说,纸包不住火。面对开篇提到的怪事,乾隆帝想来想去,除了贪腐,别无他途。于是他断言:甘肃捐监,肯定有私自征收银两,将多余银两中饱私囊的情况。很快,阿桂和李侍尧也把暗访到的真相奏报上来,印证了乾隆的判断:仓库里没有监粮,历年来收的都是银两。乾隆帝终于明白:甘肃省地方官借捐监为名,年年谎报旱灾,冒领赈灾粮款和捐监名额!这场惊天骗局竟瞒了八年。乾隆帝非常生气,决心“一查到底”。

第一步行动是抓捕勒尔谨,拆除捐监弊案的保护伞。勒尔谨很快就招供,承认甘肃捐监确实只收银两,而且直接交给兰州府。第二步行动是就地抓捕王亶望、王廷赞和福宁。这三人很快就束手就擒。面对讯问,王亶望百般推脱,王廷赞避重就轻,倒是福宁为人老实,和盘托出案情。

第三步行动是查抄家产。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王亶望的家产出奇的殷实,到了什么程度呢?他名下的金银、珠宝、字画,加上在临汾的各类房屋一〇八所、土地一〇九五亩,以及高利贷和房租收入,价值高达三百万两,相当于今天的六亿元,远超合法所得,堪称天文数字!

随着审问的深入,涉案官员越来越多,达到一百零四人。《大清律》规定,贪污一千两就处死。阿桂和李侍尧据此圈定了一份六十六人的杀头名单。太平盛世里一下子杀掉这么多官员,朝廷的脸面何在?想到这儿,乾隆帝心软了,不再坚持“一查到底”,而是改为“法外施恩”。生死线定在了贪污两万两。这样,杀头的人数减少到了三十人,其中省级高官四人。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月初二日清晨,其中十九人被押到兰州街市,当众斩首。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王亶望、蒋全迪被砍头抄家,王廷赞被绞死,勒尔谨被赐自尽。维持八年的甘肃捐监事例,至此叫停。

剩下的七十四人贪污不满两万两,虽然暂时保住了性命,但顶戴没了,自由没了,一顿胖揍,发配边疆。他们当中的二十八人,后来还是被杀了头。